寻一处戏韵悠长苍南这些地方能圆你的戏曲梦

【寻一处戏韵悠长苍南这些地方能圆你的戏曲梦】

锵——铜锣一响,粉墨登场。在苍南这座浸润着千年古韵的滨海小城,总能在街巷转角遇见一群身着水袖的票友,或是听见谁家庭院飘出婉转的戏腔。若您也想在这方水土习得戏曲真传,不妨循着这些线索踏上一段寻艺之旅。

**文化馆里传薪火**

苍南县文化馆常年开设戏曲公益培训班,三楼排练厅每到周三傍晚便热闹非凡。年过六旬的瓯剧传承人陈玉兰老师,总爱捧着青瓷茶盏站在窗边,看着新学员对着镜墙练身段。手要像拂柳,眼要会说话,陈老师教戏时总爱念叨这句口头禅。馆内定期举办的戏曲名家面对面活动,常有温州乱弹、平阳木偶戏的老艺人前来授艺。

**百年老校续弦歌**

位于灵溪镇的文昌阁戏曲传习所,前身是民国时期的民间戏班训练基地。穿过爬满紫藤的月洞门,天井里仍保留着当年的青石戏台。每周六上午,十来个孩子跟着省级非遗传承人林庆元学唱《白蛇传》选段。林老师独创的以掌击柱辨音准教学法,让稚嫩的童声与古老的木柱共鸣出独特韵律。

**社区戏台聚知音**

金乡镇西门社区活动中心二楼,每周五晚准时亮起红灯笼。这里的银发戏曲社已活跃二十余载,成员多是退休的越剧爱好者。65岁的社长李月娥年轻时是县越剧团当家花旦,如今带着老姐妹改编现代戏。她们自创的方言版《社区新风尚》,在去年重阳节汇演时引得满堂喝彩。

**乡野剧团觅真传**

深入桥墩镇碗窑古村,青瓦戏台旁有家古韵戏苑。班主黄德发祖上三代经营提线木偶戏班,现开放非遗体验课。游客不仅能观摩老艺人如何让木偶活起来,还能亲手操控红脸关公挥动青龙刀。每逢农历初一,戏班会在百年古榕下演出,幕布后此起彼伏的唱和声与山涧流水相映成趣。

学戏的路径远不止于此。龙港印刷品市场拐角处的票友茶座、藻溪老街的露天戏台、甚至某位老裁缝铺里传出的胡琴声,都可能藏着授艺的机缘。在这座把戏曲刻进DNA的古城,只要有心,处处皆是梨园。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