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苍南戏曲传承地:这些宝藏学校藏着多少角儿的童年
【探访苍南戏曲传承地:这些宝藏学校藏着多少角儿的童年】
在苍南县金乡镇的老街巷里,每当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总能听见几声清亮的咿呀从青砖墙内飘出。那是苍南戏曲培训学校的孩子们在吊嗓子,像极了三十年前越剧名伶林小芳在这里学艺时的模样。这座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闻名的古城,至今仍在用独特的方式守护着戏曲的薪火。
**一、金乡越韵戏曲艺术学校:老戏台孵出的新苗**
穿过挂满戏服的走廊,65岁的陈月娥老师正在手把手教学生甩水袖。这位曾随团走遍闽浙两省的老旦演员,退休后把自家祖宅改成了传习所。现在这院子里的孩子,可比当年我们苦多了。她笑着指了指正在走台步的孩子们,早上五点起来练功,放学还要背戏文,但没人喊累。
这所藏在省级文保单位潘家大院里的非营利性学校,保持着最传统的师徒制教学。学生不仅要学《碧玉簪》《梁祝》等经典剧目,还要跟着老师傅学手工刺绣戏服。去年省青少年戏曲大赛上,12岁的周雨婷凭《黛玉葬花》拿下了银奖,她头戴的绢花还是自己扎的。
**二、龙港少年戏曲传习馆:把课堂搬进古戏楼**
每周三下午,省级非遗传承人黄志敏都会带着龙港五小的学生登上钱库镇的古戏楼。这座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木质戏台,成了孩子们最生动的课堂。要让娃娃们明白,我们不是对着空气唱戏,而是站在先人踏过的木板上传承。黄老师边说边示范了个鹞子翻身。
传习馆的特色在于非遗+研学,孩子们不仅要学唱腔身段,还要研究苍南单档布袋戏的提线技法,甚至跟着老匠人学做戏曲脸谱。今年元宵节,他们用现代光影技术重新演绎的《白蛇传》,让百年古戏楼第一次出现了全息投影的水漫金山特效。
**三、矾山矿区戏曲公益学堂:矿工子弟的舞台梦**
在矾山镇福德湾的矿工文化礼堂里,每周六晚都会传出铿锵的锣鼓声。这是全国首个由退休矿工自发组织的戏曲公益班,65岁的负责人李建国曾是井下爆破工,如今带着三十多个矿工后代学唱乱弹。当年我们在矿井里哼戏解闷,现在要让孩子们知道,石头堆里也能长出金嗓子。
学堂最特别的矿井剧场设在废弃的采矿巷道里,孩子们戴着安全帽表演《十五贯》,岩壁上的水晶矿在灯光下闪烁如星河。去年冬天,这段视频在抖音获得百万点赞,有网友留言:这才是真正的地心好声音。
**四、钱库民营剧团孵化基地:草台班子的科班路**
在钱库镇文化产业园,五家民营剧团共享着标准化排练厅。负责人林小海原是流动戏班的鼓师,他创新推出的签约学徒制让野路子出身的民间艺人获得系统培训。过去我们唱庙会戏,现在要教会年轻人怎么用新媒体传播戏曲。他展示着学员们的抖音账号,有个唱小生的姑娘靠直播打赏添置了全套行头。
这些学校或许没有华丽的宣传册,但走在苍南的街巷,你可能会遇见这样的场景:菜市场里卖鱼的大姐突然亮嗓来段高腔,放学途中的中学生边走边练云手,茶馆里退休教师自发组织的票友会正用方言改编抗疫戏文......这些鲜活的日常,或许才是戏曲传承最动人的模样。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