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班记藏在苍南巷弄里的戏曲课堂,阿婆说这里能学真功夫
【探班记】藏在苍南巷弄里的戏曲课堂,阿婆说这里能学真功夫
阿妹,想学戏要赶早,天亮前吊嗓子的声音最好听。在龙港老城区的青石巷里,满头银发的黄阿婆掀开蓝印花布门帘,带我看她珍藏了半世纪的戏服。这个潮湿的梅雨季清晨,我意外闯入了苍南戏曲传承的隐秘江湖。
**金乡文化礼堂:票友们的秘密基地**
每周三晚七点,金乡镇西门大街的文化礼堂总会传出婉转的戏腔。推门进去,二十几位不同年龄段的学员正在排演《白蛇传》选段。58岁的林师傅原是瓯剧团武生,退休后在这里开班授课。他会根据学员基础分组教学:零基础的从云手台步教起,老票友则能学到《双金印》这样的冷门剧目。
别看场地旧,我们这儿出过省赛金奖呢。负责登记的陈大姐递给我泛黄的签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学员信息。最近新开了少儿周末班,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体验水袖功。
**宜山老茶楼:听戏喝茶学艺三不误**
在宜山镇河滨路的百年茶楼清音阁,我发现了个特别规矩:买一壶三杯香,就能免费跟着茶博士学唱词。65岁的茶楼老板吴伯是平调传承人,总爱在客人少时示范耍牙绝活——含四颗野猪獠牙仍能清晰唱曲,看得我目瞪口呆。
二楼雅间藏着个小戏台,每周五下午都有即兴教学。上次温州瓯剧团的名角林小君回乡,就在这里手把手教姑娘们甩马鞭的诀窍:手腕要活,鞭花要响,眼睛得跟着鞭梢走。
**钱库祠堂里的童子功**
钱库镇项东村的项氏宗祠,每个寒暑假都会变成戏曲夏令营。项家第七代传人项美娟老师独创水乡练功法:孩子们在祠堂天井踩着青苔练平衡,对着河面吊嗓子,据说这样能得水磨腔的真传。去年村里重演《高机与吴三春》,小演员们的唱功让省里来的专家直呼找到了活态传承的样本。
**探班小贴士**
1.龙港老城戏曲一条街每月初八有露天教唱,能遇到各路民间高手
2.灵溪中心菜场二楼藏着家戏曲道具店,老板常介绍靠谱师傅
3.学旦角建议备好蚌壳棉鞋,练台步不伤木地板
4.很多老师傅不收学费,但讲究三节两寿要送时令糕点
夜雨又至时,黄阿婆在檐下轻声哼起《游庵认母》。她告诉我,真正的苍南戏韵不在舞台灯光下,而在这些泛着潮气的旧门楼里,在清晨氤氲的茶烟中,在代代相传的乡音里。想学戏的年轻人,得先学会听懂老街的晨昏。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