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苍南戏曲传承:家门口的梨园课堂这样找
【探秘苍南戏曲传承:家门口的梨园课堂这样找】
阿婆,这身水袖能借我试穿吗?在苍南县文化馆的排练厅里,十五岁的林小满踮着脚尖,目不转睛盯着老艺人手中翻飞的云帚。窗外木棉花簌簌飘落,屋内丝竹声与童声交织,绘就一幅生动的非遗传承图景。
**一、老城巷陌藏艺苑**
沿灵溪镇河滨路青石板往南走,在百年香樟掩映处,藏着苍南戏曲界的黄埔军校——县非遗传承中心。每周三傍晚,这里都会传出《高机与吴三春》的经典唱段。七十八岁的瓯剧传承人陈阿公说:我们这代人要把戏脉续上,现在带的学生最小的才九岁。
报名方式别具古风:无需网络预约,逢每月首个周末,传承人会在老戏台现场收徒。去年中秋,二十多名少年在家长陪同下递上拜师帖,用传统三跪九叩礼入门。这里不仅教唱腔身段,连戏服刺绣、脸谱绘制都列入课程,学员能亲手缝制自己的第一套行头。
**二、校园里的微型戏班**
走进苍南县实验三小,课间操时间会看到特别一幕:四年级学生列队练习云手台步,这是该校独创的戏曲韵律操。音乐教师黄老师融合了瓯剧基本功与现代健身操,让传统艺术悄然浸润童年。
更专业的培训藏在县职业中专的非遗传承班。这个由县文广局特批的专班,不仅系统教授戏曲理论,还定期安排学生参与民间戏班巡演。去年毕业的周雨婷,如今已是钱库镇草根剧团当家花旦,她说:在古戏台上唱《白蛇传》,听见台下阿公阿婆跟着哼,才懂什么叫文化根脉。
**三、乡镇戏窝子巡礼**
金乡镇城隍庙戏台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必有演出,这里成了民间学艺的天然课堂。戏班班主老李透露:想学真功夫的,就搬个小板凳坐台侧看整本戏。不少票友就是这样偷师成才,从跑龙套到能唱折子戏,全凭日积月累的耳濡目染。
藻溪镇的戏曲茶寮别具特色。老板阿庆嫂年轻时是越剧演员,现在每天下午在茶馆开设即兴教唱时段。点一壶三杯香,就能跟着学《盘夫索夫》选段,常有上海戏迷专程来此打卡学艺。
**四、数字时代的学戏新径**
打开苍南文化云小程序,戏曲慕课专区收录了200多段本地老艺人的教学视频。特别的是AI陪练功能,能实时纠正唱腔音准。矾山镇的王大爷笑称:现在对手机喊一嗓子'皂罗袍',连身段示范都出来了。
更惊喜的是乡镇文化站的戏曲盲盒。每月花9.9元就能收到包含曲谱、头饰零件、老唱片复刻的学戏套装。马站镇的小学生陈果拆到过瓯剧《洗马桥》的限定版,里面竟有已故名家陈茶花的亲笔手稿复印件。
夜幕降临时,玉苍山脚的露天戏台又亮起灯火。台下白发翁媪与垂髫小儿并肩而坐,台上水袖起落间,跨越时空的文化基因正在这片山海之地悄然生长。或许明日,那个在幕布后偷看的小姑娘,就会成为新的角儿。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