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韵悠长|在苍南听戏的七种打开方式,戏迷必看!
【标题】戏韵悠长|在苍南听戏的七种打开方式,戏迷必看!
【正文】
锵——一声清亮的铜锣声穿透街巷,老街坊们搬着竹凳往巷口赶,阿婆,今晚是唱《白蛇传》还是《碧玉簪》?这样的场景在苍南并不鲜见。作为浙南戏曲文化重镇,这里藏着不少听戏的好去处,今天就带您寻着檀板的节奏,探访那些散落在街头巷尾的戏窝子。
**一、百年老戏台:福德湾古村高腔**
登上矾山镇福德湾的九层台阶,青石砌就的古戏台赫然入目。这座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戏台,每逢农历三月三、端午、中秋必有连台大戏。去年重阳节,笔者亲见83岁的林阿公带着祖传的月琴登台,与县越剧团合演《双金印》,台下山坡上层层叠叠坐着六百余观众,连卖灯盏糕的摊主都听得入了神。
**二、百姓戏码头:灵溪河滨露天剧场**
灵溪镇人民大道尽头的滨水公园藏着个野路子剧场。每周五晚七点半,总有三五戏曲社团在此开唱。上个月偶遇温州鼓词传承人陈老师,他手持牛筋琴即兴演绎《十二红》,围观群众里既有穿旗袍的阿姨跟着打拍子,也有外卖小哥倚着电动车听得入迷。河风裹着唱腔掠过水面,别有一番市井韵味。
**三、非遗活态馆:钱库木偶戏工坊**
钱库镇文化路27号的老宅子里,藏着省级非遗单档布袋戏。陈师傅一家三代坚守着这项技艺,巴掌大的木偶在他指间能耍九节鞭、会变脸。最妙的是观众可以参与点戏,花20元就能点段《薛刚反唐》。记得提前电话预约,老人家耳朵背,得多打两遍。
**四、乡镇影剧院:周末惠民剧场**
别看金乡镇人民剧院门头不起眼,这里可是苍南戏曲院的定点演出场所。每月第三个周六下午两点准时开锣,30元票价能看足三小时。上回演《梁祝》时,检票员王大姐悄悄说:二楼第三排中间那个掉漆的座位音效最好,那是老团长当年常坐的位置。
**五、茶馆戏苑:桥墩门茶楼**
要说最地道的听戏体验,还得去桥墩门百年茶楼。花38元点壶苍南翠龙,能听整下午折子戏。这里的特色是戏谜互动,茶客可以点角儿——上周三就有位北京来的客人加价200元,非要看小生反串《黛玉葬花》。跑堂的会递上烫金戏折子,翻到最后一页还印着微信预约二维码。
**六、民俗节庆:蒲城拔五更**
每年正月十五的蒲壮所城民俗节,堪称戏曲盛宴。从城隍庙到十字街口,二十多个戏班轮番上阵。去年元宵夜,笔者跟着踩街队伍走了三里地,听见温州乱弹、昆剧、京剧在巷弄里交织,有位戴老花镜的阿婆坐在门槛上解说:这段《断桥》的唱法和我年轻时听的一模一样咧!
**七、校园传承:宜山小学戏曲社**
想听原汁原味的童声戏韵?宜山镇中心小学每周四开放戏曲社团课。孩子们穿着改良戏服,把《九斤姑娘》唱得童趣盎然。教导主任黄老师说:去年市艺术节,我们的《穆桂英挂帅》拿了金奖,有个孩子谢幕时还挂着鼻涕泡呢!
【贴士】
*乡镇演出多在传统节日,可关注苍南文旅微信公众号获取动态
*部分古戏台夜间照明不足,建议自带小手电
*遇到民间戏班可适当打赏,五元十元都是心意
夜幕下的苍南,总有一处戏台亮着暖黄的灯。当水袖拂过斑驳的砖墙,当帮腔应和着瓯江的涛声,你会发现,这座小城的文化血脉,正流淌在每一句婉转的唱词里。
(配图建议:福德湾古戏台全景/单档布袋戏特写/蒲城拔五更踩街盛况)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