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花鼓戏:山海之间唱响的百年悲欢
苍南花鼓戏:山海之间唱响的百年悲欢
咚咚锵——随着花鼓声穿透晨雾,苍南乡间戏台上的老艺人抖开三尺水袖,一声悠长的呀——让台下端着茶碗的乡亲们瞬间屏息。这座浙闽交界的山海小城,用独特的戏曲声腔将百年悲欢凝结成了永不褪色的文化密码。
一、山海孕育的独特戏韵
苍南花鼓戏诞生于清光绪年间,正值闽南移民大规模北迁浙南的浪潮。来自福建的梨园戏与浙南的乱弹、昆腔在这片山海相拥的土地上激烈碰撞,最终孕育出了这种一戏三腔的独特艺术形式。老艺人常说:我们唱戏,瓯江的水要喝三口,闽南的茶要品三盏,道出了这门艺术与两地的血脉联系。
在矾山镇老街,至今保留着光绪年间修建的同春班戏台。斑驳的戏台立柱上,一曲阳春传古调,满场丝竹谱新声的楹联清晰可见。这座见证过数百场演出的古戏台,台板早已被踩出深浅不一的凹痕,每一道纹路都记录着花鼓戏在民间扎根的岁月。
二、戏匣子里的人生百态
《高机与吴三春》堪称苍南版的梁祝。这出取材于明代织绸工与富家女的爱情悲剧,在花鼓戏特有的哭腔演绎下更显凄美。剧中十八相送的经典唱段,用栀子花开六瓣头起兴,以物喻情的手法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2015年复排时,八十高龄的传承人林阿婆坚持登台,她说:这出戏里,藏着我们祖辈的眼泪。
在渔村巡演必唱的《陈十四娘娘》,将民间信仰与戏曲完美融合。这出讲述女神降妖除魔的神话剧,每逢演出必在台前供奉三牲祭品。戏中斩白蛇的武打场面,演员要连续完成鹞子翻身金鸡独立等十八个高难度动作,鼓点与身姿配合得天衣无缝。
近年新编的《碗窑春秋》则展现了非遗传承的现代探索。该剧以苍南古龙窑为背景,将制陶技艺融入戏曲表演。演员手持陶坯起舞,旋转时飞溅的泥点竟与鼓点节奏暗合,这种活态传承的创新令年轻观众直呼惊艳。
三、乡音未改的薪火相传
在桥墩镇非遗传承基地,每周六都能看到十岁的小学员跟着师傅练踏七星步法。这种源自道教罡步的戏曲步法,要求演员在七块砖上走出北斗阵型。孩子们稚嫩的唱腔与老艺人的锣鼓声交织,恍如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更令人惊喜的是年轻创作者的加入。90后编剧小林将网络流行语巧妙融入传统唱词,新编小戏《渔村直播间》在短视频平台获得百万点击。这种老戏新唱的尝试,让花鼓戏的锣鼓声传到了更远的地方。
夜幕降临,金乡镇文化广场的戏台又亮起了灯。台下白发老者跟着鼓点轻叩椅背,年轻人举着手机录像发朋友圈,孩童在人群间追逐嬉戏。六百年的花鼓戏,就这样在山海之间继续讲述着新的故事。当最后一声铜钹响起,漫天星斗仿佛都成了戏台上的追光灯,照亮着这门古老艺术的前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