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老苍南|巷陌深处那抹婉转的戏腔何时再起?

寻味老苍南|巷陌深处那抹婉转的戏腔何时再起?

站在藻溪镇的石板路上,老裁缝陈阿公的收音机里正传出咿咿呀呀的越剧声。当被问起哪里还能看到现场戏曲,老人眯起眼睛笑了:后生仔,要寻这老味道,可要往巷子深处走哩。

**一、百年古戏台的烟火气**

金乡镇卫城文化广场的青石戏台,飞檐翘角上的苔痕沁着百年沧桑。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总有三两戏班在此开锣。去年重阳节,笔者撞见过这样一幕:台上《白蛇传》唱到断桥相会,台下阿婆们抹着泪往台上抛红绸,说是要给白娘子添嫁妆。这般鲜活的互动,是再贵的剧院包厢也换不来的。

**二、社区文化馆的星星之火**

灵溪镇文体中心的戏曲传习所,每周三下午都飘着檀板声。58岁的林老师傅带着二十来个娃娃在排《碧玉簪》,小生甩水袖总缠在电风扇上,惹得满堂哄笑。别看现在稚嫩,去年县少儿戏曲大赛的银奖得主,就是从这里走出的小祝英台。

**三、茶楼里的江南雅韵**

钱库镇听雨轩茶楼藏着妙处。二楼临窗的八仙桌,每逢雨日便有票友雅集。上月初七那场即兴演出,卖茶的王婶子扮上林黛玉,一曲《葬花吟》唱得茶客们忘了续水。老板笑说:我们这儿不收门票,但听完不买包明前茶,可走不出门哩。

**四、乡野庙会的流动盛宴**

若赶上宜山集市的三月三庙会,才算见识到什么叫草台班子的真功夫。去年在赤溪村见到的布袋戏班,七旬老师傅一人分饰十二角,左手敲锣右手舞狮,把《薛仁贵征东》演得满场孩童欢呼。散场后戏箱里塞满乡亲们送的米糕,那场景比戏文还暖人。

夜幕降临时分,马站镇的渔港边常有自发组织的滩簧小调。海浪拍岸声中,老渔民们用方言唱着《讨海谣》,沙哑的嗓音裹着咸湿的海风,恍惚间竟分不清是戏如人生,还是人生如戏。这般活着的戏曲,或许就藏在某个转角处,等着有缘人来邂逅。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