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学戏哪里强?这三个地方藏着戏曲传承的密码
苍南学戏哪里强?这三个地方藏着戏曲传承的密码
在苍南街头巷尾,总能在某个转角邂逅婉转的唱腔。老榕树下的戏迷围坐听曲,祠堂里稚童跟着长辈学身段,这份流淌在血脉里的戏曲基因,让越来越多年轻人渴望叩开传统艺术的大门。要真正学好戏曲,这三个地方值得你细细探访。
**一、金乡卫城里的百年传习所**
金乡镇十字街头的青砖小院总飘着丝竹声,这里是浙南地区现存最久的民间曲社——九如南社。推开斑驳的木门,会看见几位银发师傅手把手教孩子耍水袖,他们的教学方法沿袭着清末戏班的口传心授,每个吐字归音都讲究气从丹田起,韵在齿间留。
每周三晚上的打对台最是热闹,越剧《盘妻索妻》的婉转与昆腔《牡丹亭》的缠绵此起彼伏。七旬高龄的林阿婆至今记得,五十年前她就是在这里跟着师傅,在青石板上练出第一段《碧玉簪》的甩发功。
**二、藻溪镇文化站的夜校班**
藻溪镇文化站二楼的排练厅每到华灯初上就热闹非凡。这里的戏曲夜校藏着位宝藏老师——省戏剧梅花奖得主陈晓燕。她独创的三步学戏法让零基础学员三个月就能登台:先对着镜子练眼神流转,再踩着鼓点走圆场,最后才学唱腔。
墙上贴着张特别的课程表:周一学小生折扇开合,周三练花旦指尖兰花,周五排演改良版《梁祝》。最让学员津津乐道的是每年端午的水上戏台,新人们划着舢板在藻溪河上对戏,粼粼波光映着水袖,恍如穿越百年时光。
**三、桥墩门社区的戏娃娃基地**
在桥墩门古戏台背后,有个挂满戏曲脸谱的儿童活动中心。这里的教学充满童趣:用彩泥捏戏服纹样,拿VR眼镜穿越到明清戏楼,甚至把《白蛇传》改编成皮影戏。负责人王老师是位90后非遗传承人,她总说:要让孩子们觉得学戏和玩游戏一样有趣。
每年腊月举办的小戏骨擂台赛总能引爆全城。去年夺冠的8岁男孩小宇,能把武松的醉打蒋门神演得虎虎生风。他的绝活是在长板凳上连翻八个跟头,这手功夫是跟着庙会老艺人学了整整三个夏天的成果。
学戏从来不是易事,但在这方浸润着戏曲文化的土地上,总有人愿意为热爱付出。当你站在古戏台的雕花梁柱下,或许会突然明白:真正的戏曲课堂不在高楼广厦,而在这些承载着岁月温度的老地方。要学戏,先得让脚步沾上苍南的泥土,让呼吸融入巷陌的曲韵,如此方能触摸到戏曲传承最本真的模样。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