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戏何必去远方?苍南这些地方藏着戏曲好师傅

学戏何必去远方?苍南这些地方藏着戏曲好师傅

在苍南老街巷弄间,总能听见悠扬的戏韵穿透晨雾。这座浸润着南戏基因的浙南小城,藏着不少传承百年的戏曲密码。若您想学戏,不妨循着这些地方细细探访。

一、百年戏台觅真传

藻溪镇林家铺子的老戏台至今保留着清代形制,台前那棵三百年的香樟树下,每周三都能见到林阿公带着票友练身段。这位省非遗传承人总说:学戏要先学走台步,青石板上踏出韵律,才能懂得戏曲的筋骨。他带的学员里,既有七岁孩童跟着学《白蛇传》水袖功,也有退休教师来研习瓯剧唱腔。

桥墩门社区活动中心二楼的戏曲角,每到周末便热闹非凡。黄梅戏老师陈雪娟独创的以歌带戏教学法,让零基础学员三个月就能唱整段《天仙配》。这里特别适合上班族,晚间课程结束后,常有学员结伴去街口吃碗热乎的牛肉羹,边吃边讨论唱腔转折。

二、校园里的新戏苗

县实验三小把戏曲课排进了正式课表,走廊里随处可见学生自制的戏曲脸谱手工作业。音乐老师郑晓敏开发的戏曲韵律操,把台步身段改编成课间操动作,孩子们跳着操就记住了《牡丹亭》的经典唱词。去年该校戏曲社团还登上了省少儿春晚舞台。

职业中专的戏曲选修课另辟蹊径,服装设计专业学生亲手制作戏服头饰,影视表演班把传统折子戏改编成微电影。去年毕业汇演时,学生们自编的现代瓯剧《渔港新事》,把码头故事唱得荡气回肠。

三、市井深处的活传承

金乡镇十字街口的老潘戏服店,三代人守着传统戏服制作技艺。店主潘师傅教徒弟时总念叨:一件蟒袍要绣368朵祥云,针脚比头发丝还细。常有票友定做行头时,顺道跟他学几招亮相动作。隔壁茶馆老板打趣道:这哪是裁缝铺,分明是戏曲速成班。

灵溪镇河滨公园的榕树下,藏着个露天戏曲沙龙。75岁的越剧名票周奶奶每天清晨都在此吊嗓,跟着学的既有晨练老人,也有遛弯的年轻人。她独创的方言注音学唱法,让北方来的媳妇都能字正腔圆唱《梁祝》。

在苍南学戏,讲究的是戏在生活中。菜市场里能听见摊主哼着戏文讨价还价,龙舟赛时桡手们喊着戏曲节奏的号子。真要学出点名堂,不妨清晨去凤山听老艺人遛嗓,傍晚到文化馆看票友对戏,周末再去非遗馆体验勾脸谱。这般浸润式的学习,或许比专业课堂更得戏曲真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