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寻戏记:藏在老街深巷里的戏曲传承密码
苍南寻戏记:藏在老街深巷里的戏曲传承密码
在苍南老城区的巷弄深处,总飘荡着若有似无的戏曲唱腔。循声而去,或许会撞见几位银发老人围坐在老宅天井里,手持曲谱打着节拍。这座滨海小城的戏曲传承,就藏在这些不起眼的角落,等待着有心人的叩访。
一、梨园寻师记
老戏迷们都知道,灵溪镇河滨路的芳华戏曲工作室是块宝地。主理人陈月娥老师年轻时是县越剧团的当家花旦,退休后把自家老宅改造成传承基地。每周三下午,总能看见她手把手教孩子们甩水袖,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要拆解出七种声腔变化。这里的特色是传帮带模式,老学员带着新学员对戏,竹椅木桌间流淌着跨越年龄的戏缘。
金乡镇文化站二楼的戏曲传习所则是另一番景象。非遗传承人林守仁在这里开设百戏工坊,独创将南拳招式融入戏曲身段的教学法。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他总会换上戏服,领着学员在千年古戏台上唱念做打。这里最特别的是方言唱腔班,用闽南语演绎传统剧目,别有一番海韵风情。
二、曲径通幽处
县职业技术学校的戏曲表演班藏着位宝藏教师——曾获江浙沪越剧新秀大赛金奖的郑雪飞。她的课堂总是充满奇思妙想:用现代舞改良传统步法,拿流行歌曲训练气息控制。去年编排的实验越剧《海的女儿》,把渔家号子融入越剧唱腔,在省青少年戏曲展演中斩获头奖。
龙港新城社区的戏韵堂每到周末就热闹非凡。这里的公益戏曲课采取沉浸式教学,学员要跟着老师逛老街、访戏台、品茶听曲。负责人黄师傅有句口头禅:学戏先学做人,教《梁祝》前必讲信义二字,教《白蛇传》定说情义之理。这种戏以载道的教学方式,吸引了不少年轻父母带着孩子前来。
三、曲终人不散
藻溪镇的戏迷之家每周举办以戏会友活动,在这里能遇见真正的民间高手。七十岁的林阿婆唱《碧玉簪》时眼里闪着少女的娇羞,开五金店的张老板扮起包公竟有九分神似。他们自创的海边派唱法,把涛声节奏融入戏曲板眼,成为独特的文化风景。
更惊喜的是苍南小百花越剧团推出的跟团学艺项目。学员不仅能观摩专业演员晨功,还能参与下乡巡演。去年就有学员跟着剧团在霞关渔村的露天戏台演出,海风伴着丝竹声,月光照着水袖舞,这般体验千金难换。
当夜幕降临,老城门边的戏曲角又响起悠扬的胡琴声。在这里学戏,学的不仅是唱念做打,更是触摸一座城的文化脉搏。那些藏在青砖灰瓦间的戏曲密码,正等待着新一代年轻人前来破译。或许下个转角,你就会与跨越百年的戏魂撞个满怀。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