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曲乡音识故人:苍南戏曲舞台上的角儿们
听一曲乡音识故人:苍南戏曲舞台上的角儿们
在苍南的乡间戏台上,当铿锵的锣鼓声穿透暮色,总能看到白发老者眼中泛起泪光。这里的戏曲不单是娱乐,更是一代代人用生命传承的文化密码。在越剧婉转的水磨腔与瓯剧激昂的板眼之间,那些将半生献给舞台的戏曲演员们,用汗水浇灌着这方水土的文化根脉。
一、瓯韵悠长传薪火
瓯江畔诞生的瓯剧,在苍南的土壤里生长出独特的艺术形态。陈雪萍便是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瓯剧名伶,十二岁入行时,师傅教她唱戏要唱出泥土香。三十年来,她将《高机与吴三春》中吴三春的痴情演绎得入木三分,每次谢幕时戏服都被泪水浸透。老戏迷们说,听她的唱腔就像闻到老宅院里的桂花香。
在藻溪镇的露天戏台,黄宗生独创的水上打戏已成绝活。这位武生出身的老艺人,为再现《白蛇传》水漫金山场景,在竹筏上苦练三年,落水百余次终成妙技。如今每逢端午,他的弟子们仍会在龙舟码头重现这出经典,水花与戏服共舞间,仿佛时光倒流。
二、越音婉转唱春秋
越剧在苍南的传播史,是部活态的文化融合志。平阳籍的傅派传人张琳,扎根苍南二十载,将方言俚语融入《梁祝》唱词。她的十八相送唱段里,玉水河替代了清水塘,金乡话替换了官话韵,让年轻观众直呼原来老戏这么潮。
桥墩镇的越剧夫妻郑家兴、王月娥,用三十年光阴诠释戏比天大。他们带着自制的竹棚戏班走遍闽浙边界,最远曾徒步三天到泰顺演出。疫情期间戏班停演,夫妻俩却在抖音开起直播间,用手机灯光当追光,硬是把《红楼梦》唱成百万点击的爆款。
三、新生代破茧成蝶
在钱库镇的戏曲传承基地,00后姑娘林晓蝶正在改写戏班传男不传女的旧规。这位温州艺校毕业的高材生,把街舞元素融入传统身段,新编《牡丹亭》让老戏迷耳目一新。她说:传统不是标本,要让年轻人觉得戏曲比网游更有趣。
金乡镇的民营剧团南戏苑,用大数据分析观众喜好。他们发现95后偏爱快节奏剧情,于是将传统大戏改编成90分钟精华版,加入全息投影技术。去年改编的《荆钗记》在温州大剧院连演十场,场场爆满,证明古老艺术也能圈粉年轻一代。
夜幕降临,灵溪镇的百年戏台又亮起灯火。台上水袖翻飞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文化长河中的璀璨绽放。当90岁老戏迷还能跟着鼓点哼唱,当孩童在后台模仿着花旦的身姿,便知道这方水土的戏曲魂脉,正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这些用生命唱戏的角儿们,既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更是创新发展的摆渡人。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