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戏台春秋:那些在乡音里扎根的戏曲人生
苍南戏台春秋:那些在乡音里扎根的戏曲人生
在浙南苍南的青山绿水间,总有一缕戏音穿透晨雾。这个闽浙文化交融的县城,孕育了独特的戏曲生态。当我们走进后台,会发现那些在戏台上顾盼生辉的演员,既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更是乡愁的摆渡人。
一、草台班子的传灯人
在矾山镇的老戏台,76岁的林春生依然能连翻三个鹞子翻身。这位省级非遗传承人18岁入行,亲历了苍南木偶戏最辉煌的年代。他的绝活是同时操控三个木偶对打,每个木偶的兵器碰撞声都要卡在锣鼓点上。2017年非遗展演时,他让失传六十年的傀儡叠罗汉重现舞台,三米高的木偶塔引得满堂喝彩。
钱库镇的陈美娟守着百年戏服箱,箱底压着民国时期的珍珠头面。这位越剧老旦最擅长《碧玉簪》里的恶婆婆,每次演出前都要对着镜子练半小时眼神。现在的年轻演员学不会这种'刀子眼',她摸着褪色的水袖说,当年我们跟着师傅,光走台步就要在八仙桌下钻三年。
二、跨界新生的弄潮儿
90后姑娘苏小曼的手机里存着200多个戏曲短视频。这个毕业于中国美院的苍南姑娘,把水袖功融进现代舞,在抖音上拥有50万粉丝。她的代表作《藻溪听雨》用AR技术让虚拟旦角与真人共舞,去年登上乌镇戏剧节时,让传统戏曲焕发出赛博朋克的美感。
金乡镇的戏痴王立成更是个奇人。白天他是海鲜商会的副会长,晚上化身瓯剧票友。他自费组建民营剧团,把电子乐融进传统曲牌。去年中秋,他在黄金海岸办的实景戏《海神娶亲》,用无人机组成虾兵蟹将,让龙王爷乘着光影花轿踏浪而来。
三、乡野舞台的守望者
在岱岭畲族乡,蓝大娘的山歌戏班坚持用畲语唱戏。她们把农事节气编成戏文,立春唱《开犁调》,秋分演《晒谷谣》。去年重阳节,戏班用三天三夜排演《凤凰茶歌》,78岁的歌娘穿着传了四代的百褶裙,唱哭了下山看戏的游子。
沿浦镇的渔港剧场总在台风季最热闹。老生黄德发独创的浪里白唱腔,模仿海浪拍岸的韵律。他的《讨海谣》要用真假嗓转换十二次,最近收了三个00后徒弟。得让渔家戏漂得更远,他望着港口的渔船说,就像我们的祖先从福建漂来那样。
幕起幕落间,苍南的戏曲演员们用生命丈量着传统与现代的距离。他们不是博物馆里的活化石,而是把根须深深扎进乡土的文化榕树。当城市剧场的镁光灯暗去,这些散落在村头巷尾的戏台依然亮着,如同黑夜里的萤火,守护着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