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人学戏,这些老地方藏着真功夫

沧州人学戏,这些老地方藏着真功夫

沧州人骨子里都带着股子热闹劲儿,老城根儿下总能听见高亢的梆子腔。想学正宗的戏曲功夫?可别光盯着手机搜,跟着老票友往巷子深处走,那些泛着岁月包浆的老戏楼里,藏着沧州戏曲的魂儿。

**南湖公园西北角的沧州戏曲传习馆**,青砖灰瓦的老建筑总飘着胡琴声。每周三下午,梆子剧团退休的老琴师赵师傅准点开课,手里那把二胡跟了他四十年。这里的学员从八岁娃娃到七十老翁都有,赵师傅教戏先教做人:学梆子腔得先学会用丹田气,就像做人要脚踏实地。去年重阳节,传习馆的学员们在清风楼连演三天《宝莲灯》,台下坐满摇着蒲扇的老沧州。

东环中街的**群艺文化宫**藏着个特别的戏曲班。教评剧的张秀兰年轻时是沧县评剧团的台柱子,现在带着三十多个家庭主妇学《花为媒》。这群大姐们白天围着灶台转,晚上换上水袖就像变了个人。去年社区汇演,她们自编的现代评剧《运河人家》愣是把台下年轻人看红了眼眶。

要说最地道的,还数乡间地头的**草台班子**。青县流河镇每月逢七的庙会上,七十岁的王铁山带着他的运河梆子剧团准时开锣。八仙桌往麦场上一摆,铜锣一响,十里八乡的戏迷自带马扎围过来。王团长收徒弟讲究缘分:能跟着戏班跑三个月的,才算入了门。他们最近新排的《白洋淀往事》,把雁翎队的故事唱得荡气回肠。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今年新开的非遗戏曲选修课成了香饽饽。95后教师李墨把京剧脸谱课玩出了新花样,学生们用3D建模还原老戏服纹样,在抖音直播《定军山》选段时,意外收获十万点赞。现在他们正筹划把武术招式融进戏曲身段,说要创个沧派武戏。

夜幕下的清风楼戏台又亮起了灯,戏班子的锣鼓点惊飞了檐角的鸽子。在这里学戏的年轻人说,摸着老戏台斑驳的木柱,仿佛能触到六百年前沧州卫的戍边将士们听戏时的温度。这座把武术写进基因的城市,正用最沧州的方式传唱着属于中国人的精气神。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