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人学戏去哪儿?这些宝藏地连老票友都竖大拇指》
《沧州人学戏去哪儿?这些宝藏地连老票友都竖大拇指》
沧州老城区的茶馆里,总飘着若有若无的胡琴声。六十三岁的王大爷每天雷打不动要喝盖碗茶,他说现在年轻人不知道,咱们沧州可是出过河北梆子活化石的地方。想学正宗的戏曲路子,您得往这些地界寻摸——
**第一站:荷花池戏曲传习所**
藏在大运河边的青砖小院里,推开雕花木门准能听见咿呀吊嗓声。这里的师傅讲究口传心授,六岁娃娃跟着七旬老艺人学《宝莲灯》的身段,下腰时老师傅的手就垫在腰眼上。去年有个北京戏曲学院的教授专门来采风,说这儿的沧派梆子还留着民国年间的老味道。
**第二站:南川老街戏曲工坊**
每个周末晌午,当街搭起的戏台上准有《穆桂英挂帅》。别光顾着看热闹,后台扎靠旗的老师能手把手教您甩水袖。最绝的是他们自创的梆子快闪,上个月在清风楼广场,二十几个学员和着电子乐来了一段新编《大登殿》,愣是把路过的外卖小哥都看呆了。
**第三站:沧县非遗传承基地**
想要系统学戏的,得往沧县跑。县文化馆二楼常年开设戏曲公益课,从唱腔咬字到髯口佩戴,连勾脸用的石色颜料都是按古法调配的。去年结业的张大姐说,学完《杜十娘》选段,现在去KTV唱流行歌都带着戏韵儿。
要说学戏的好处,老票友赵婶最有发言权。她带着小孙子学了两年武生功,孩子不仅戒了手机瘾,去年校运会上翻跟头拿了个满堂彩。沧州的戏班子里有句老话:千斤念白四两唱,这学的不光是技艺,更是咱运河边绵延百年的精气神。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