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戏曲主播:一方屏幕里的梨园传承人
沧州戏曲主播:一方屏幕里的梨园传承人
在河北沧州老城区的胡同里,总能听见咿咿呀呀的练嗓声混着梆子声飘出青砖院墙。如今,这些传承百年的戏曲声正通过一方方手机屏幕,被小梅花梆子妹、运河老生这样的戏曲主播们带向更广阔的天地。
【白家三代的直播间】
每天清晨五点,白若兰准时支起手机架。这个28岁的沧州姑娘是河北梆子白派第五代传人,直播间背景里褪色的戏服箱和斑驳的铜镜,都是祖上传下来的老物件。
家人们看这顶七星额子,我太爷爷当年唱穆桂英挂帅戴的,现在每次扮上这行头,总觉得镜子里站着祖辈们。她边说边将水纱在头上勒出标准的月亮门,直播间里四百多位戏迷跟着学勒头技巧。去年端午,她突发奇想用梆子调改编流行歌曲,一段《青花瓷》梆子版竟让直播间涌进上万人,有年轻粉丝留言:原来戏曲还能这么潮!
【运河船工变身网红老生】
62岁的李长河在运河边开了三十年茶馆,去年儿子帮他注册了运河老生账号。这位曾跟着草台班子跑码头的票友,如今每晚在堆满紫砂壶的八仙桌前开唱。有次连麦遇到山西戏迷点《徐策跑城》,他抄起长髯就唱,忘词处即兴编了段运河号子,倒把传统唱段唱出了新韵味。
现在年轻戏迷爱听故事,我就把当年在泊头码头听来的江湖轶事揉进唱段里。老李的直播间常备着花生酥和茉莉花茶,唱到兴起就抓把花生分给观众,惹得弹幕里爷爷投喂刷个不停。
【轮椅上的评剧传承】
在青县农村的平房里,43岁的王秀云用唯一能活动的右手操控着直播设备。这位评剧演员十八年前因意外瘫痪,却靠着直播间重拾舞台。刚开始对着空气唱,现在隔着屏幕能看见天南地北的戏迷跟着打拍子。
她的《花为媒》选段总带着冀东平原的泥土气,有次北京戏校老师连麦指点发声技巧,她创新用气声唱法演绎《乾坤带》,让专业院团都来讨教经验。最近她发起轮椅戏班计划,带着七位残障票友隔空对戏,直播间成了没有门槛的梨园。
这些穿梭于戏台与屏幕间的沧州戏曲主播,正用最当代的方式守护着古老的唱腔。当打赏音效代替了喝彩声,当弹幕取代了戏折子,不变的是一代代沧州人对戏曲的痴心。或许正如白若兰总说的:戏比天大,管它是搭在土台子还是互联网上。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