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戏曲:运河边上的百年腔调,藏着多少好戏?

沧州戏曲:运河边上的百年腔调,藏着多少好戏?

三伏天的沧州老剧院门口,几个白发老者摇着蒲扇蹲在台阶上,嘴里哼着含糊的调子。突然一阵急促的梆子声穿透暑气,老人们齐刷刷站起身,浑浊的眼睛里闪出光来——这是沧州人刻在骨子里的戏瘾犯了。

一、梆子声里听沧州

河北梆子在沧州可不是简单的地方戏,运河码头上扛包的汉子,能把《辕门斩子》里杨六郎的唱词倒背如流。这里的梆子带着渤海湾的咸味,沧州武师传艺时讲究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招一式都透着梆子腔的节奏。老戏迷最爱聚在清风楼戏台,看武生翻三个空心跟头稳稳落在台角,唱腔却纹丝不乱,这才是真功夫。

二、泥土里长出的戏码

沧县崔尔庄的老槐树下,农闲时总摆着评戏班子。这里的《花为媒》可不讲究水袖翻飞,大姑娘小媳妇搬着板凳来看戏,台上新凤霞派的唱腔混着玉米饼子的香气。最绝的是现挂功夫,演员看见台下王婆来听戏,当场现编唱词调侃她家新过门的儿媳,惹得全场拍腿大笑。

三、十八般武艺汇戏台

任丘的哈哈腔老艺人能一边耍九节鞭一边唱《小姑贤》,黄骅渔民的船工号子里藏着西河大鼓的调门。沧州戏班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旦角得会打形意拳,武生要能吹琐呐。去年非遗展演,泊头老艺人张金锁把飞叉绝活融进《钟馗嫁妹》,三米长的钢叉贴着鼻尖飞过,台下叫好声差点掀了屋顶。

如今的沧州大剧院里,年轻人举着手机拍《窦娥冤》的裸眼3D舞台。但老城根下的小剧场,仍有老票友闭着眼打拍子,他们知道哪个转音该有运河浪花的起伏,哪个拖腔带着枣林里的风。这些散落在茶馆戏楼的声腔,才是沧州最地道的城市密码。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