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戏曲小镇:一张蓝图正在落地生根
沧州戏曲小镇:一张蓝图正在落地生根
漫步在沧县旧州镇的老街巷,青砖灰瓦间飘来婉转的戏腔。七十二岁的李树贵老人正在自家院中调弦,这位河北梆子省级非遗传承人,每周都要在镇上的古戏楼里教孩子们唱念做打。这些年眼看着咱们的戏曲文化重新活泛起来,听说要建戏曲小镇,我这把老骨头可算赶上好时候了。老人抚着斑驳的戏箱感慨道。
一、千年戏韵催生文旅新地标
沧州戏曲的根脉深植于运河文化之中。大运河畔的泊头码头,曾是南北戏班的水路中转站。据《沧州府志》记载,明清鼎盛时期,境内有固定戏台287座,民间戏班春台班的《夜奔》唱段,至今仍在老票友中口耳相传。2019年,沧州被列入中国戏曲文化生态保护区,成为京津冀戏曲文化版图的重要拼图。
在高铁东站施工现场,项目负责人指着规划图介绍:戏曲小镇不是简单的仿古建筑群,我们正在打造沉浸式戏曲体验空间。占地3.6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将复原明清戏楼建筑群,搭建5个实景戏台。数字戏曲体验馆运用全息投影技术,让游客与虚拟名角同台对戏,这种古今交融的设计理念,正在改写传统戏曲的传播方式。
二、戏曲基因激活乡村振兴
走进正在试运营的戏曲工坊,三十多位村民正在制作戏曲盔头。非遗传承人王秀娥手持镊子,将点翠羽毛一片片贴在凤冠上。这门手艺差点失传,现在镇里办培训班,订单都排到明年了。工坊采用前店后厂模式,游客不仅能观摩制作过程,还能定制专属戏曲行头。这种活态传承模式,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小镇东南角的千亩梨园,正在酝酿戏曲+农业的新故事。每年四月梨花节期间,梨园变身天然剧场,梆子戏《梨花颂》在落英缤纷中上演。种植大户赵建军算过账:往年梨子每斤卖2块,现在做成戏曲文创梨,装进烫金礼盒能卖到15块。这种跨界融合,正在重塑乡村经济生态。
三、文化磁场凝聚发展新势能
在刚刚封顶的戏曲创客中心,90后创业者张薇正在调试戏曲动漫模型。我们团队开发的《武生阿炳》手游,用户已经突破50万。这个由返乡青年组成的创业团队,获得政府提供的三年免租优惠。小镇规划的戏曲产学研基地,已吸引中央戏剧学院等6所高校设立实践基地。
夜幕降临时,运河畔的灯光戏台准时亮起。来自天津的游客陈先生举着手机直播:没想到传统戏曲可以这么潮!这场融合AR技术的《钟馗嫁妹》,演员与虚拟场景实时互动,引得线上线下观众叫好连连。这样的创新尝试,正在打破戏曲与年轻群体的次元壁。
戏曲小镇建设办公室的最新通告显示,首期工程将于2024年国庆前竣工。这个承载着千年戏韵的文化工程,就像正在搭建的戏台,每一根梁柱都在讲述传承与创新的故事。当大幕拉开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文旅小镇的崛起,更是一个文化自信新时代的生动注脚。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