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戏曲武打学校:拳脚间的梨园风华

沧州戏曲武打学校:拳脚间的梨园风华

沧州城南老戏台前,一阵急促的鼓点骤然响起。三个扎着靠旗的少年自三米高台腾空翻下,红缨枪破风而出的瞬间,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这不是专业剧团的演出,而是沧州戏曲武打学校学生的日常训练场景。这座以武术闻名的古城里,一群年轻人正在续写着梨园武戏的传奇。

一、武术之乡的梨园基因

沧州自古便是镖不喊沧的武术圣地,八极拳、劈挂掌等118个拳种在此生根发芽。清末民初,随着运河漕运的兴盛,昆曲、梆子等剧种在此交汇,武戏逐渐成为沧州戏班的看家本领。老艺人至今仍记得,当年燕赵武生班的台柱子能从三张八仙桌叠起的高台连续七个空翻落地,手中银枪始终不偏分毫。

上世纪90年代,沧州第一所专业戏曲武打学校应运而生。创始人李长河是京剧武生出身,他将传统戏曲毯子功与沧州武术相结合,独创出旋子十八转等高难度动作。如今校园练功房里,仍保留着当年特制的五层牛皮筋训练带,见证着无数武戏新苗的成长。

二、刀枪剑戟里的现代传承

早功先扎马步,晚课必练云里翻,这是戏武专业学生张子豪的日常。凌晨五点的练功房,二十余名学生正在练习小快枪对打,枪杆相击的脆响与晨光中的汗水交织。不同于普通武校,这里更讲究武戏八法:手、眼、身、法、步与唱、念、做、打的深度融合。

课程设置处处体现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上午是戏曲史论和声腔训练,下午则要进行兵器套路、特技摔打等硬核训练。最受学生欢迎的当属数字武戏课程,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将传统招式转化为三维动画,让百年绝技在科技中焕发新生。

三、擂台上走出的梨园新秀

2019年央视春晚《百狮报喜》节目中,领衔表演的金狮正是该校毕业生王天翼。这个曾经连侧空翻都做不标准的农村少年,如今已成为省级剧院的武生台柱。像他这样的故事在校园里并不鲜见:有的学生还未毕业就被影视剧组预定为武打替身,有的组建了非遗展演团队走遍海内外。

校长办公室的荣誉墙上,泛黄的剧照与崭新的奖杯相映成趣。从1958年创排的《三岔口》到去年斩获小梅花奖的《挑滑车》,六十余载时光里,这所武打学校已培养出三百余名专业武戏人才。他们或扎根地方剧团,或投身影视行业,将沧州武戏的基因播撒向更广阔的天地。

当暮色笼罩练功场,兵器架上陈列的刀枪剑戟泛着冷光。远处传来隐约的吊嗓声,与兵器破空的锐响交织成独特的韵律。在这座没有围墙的梨园里,年轻人们仍在重复着腾挪翻转的动作,衣袂翻飞间,仿佛看见百年武戏的血脉正在他们身上奔涌不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