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戏曲主播大盘点:这些“角儿”把戏台搬进了直播间
**沧州戏曲主播大盘点:这些“角儿”把戏台搬进了直播间**
提起沧州,人们总想到武术之乡,但在这片尚武之地,戏曲文化的生命力同样蓬勃。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一群扎根沧州的戏曲主播将传统戏台搬进方寸屏幕,让河北梆子的铿锵、评剧的婉转跨越地域限制,俘获了天南海北的戏迷。今天就来细数几位“出圈”的沧州戏曲主播,看他们如何在直播间里“唱念做打”。
---
**一、老戏骨的“新舞台”:张金秋的梆子人生**
“家人们,今儿咱唱一段《宝莲灯》!”每晚七点半,68岁的张金秋准时出现在直播间。作为河北梆子非遗传承人,她曾是沧州戏曲团的“台柱子”,退休后一度担心技艺失传。2020年,在徒弟的鼓动下,她架起手机,对着镜头开了嗓。
没想到,这一唱就火了。直播间里,她不仅唱经典选段,还会用沧州方言讲解梆子的“甩腔”“砸夯”技巧。有年轻观众留言:“张奶奶一开嗓,我爷爷直接凑到屏幕前跟着打拍子!”如今,她的账号“金秋梆子”粉丝超20万,甚至有人专程从山东赶来沧州拜师。张金秋常说:“戏是活的,有人听,它就死不了。”
---
**二、破圈玩家:刘子涵的“戏曲盲盒”**
“当评剧遇上Rap是什么体验?”95后主播刘子涵总在直播间搞“花活”。这位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的沧州姑娘,把评剧《花为媒》的唱段改编成古风戏腔,搭配电子乐伴奏,一段视频点赞破50万。
她的直播间像一场“戏曲盲盒”:今天用沧州话翻唱网红神曲,明天和京剧票友连麦PK身段。有老戏迷批评她“胡闹”,她却笑着回应:“您骂我没事,但您孙子孙女因为我的视频爱上戏曲,这买卖不亏吧?”果然,她的粉丝中30岁以下观众占七成,不少人留言:“原来戏曲还能这么玩!”
---
**三、跨界“搭台人”:王振华的戏曲生态圈**
如果说前两位是台前“角儿”,王振华则是幕后“搭台人”。这位曾经的沧州梆子剧团琴师,如今的身份是“戏曲主播经纪人”。他创办的“沧韵戏社”账号主打“戏曲+”模式:邀请老艺人直播教身段,组织网友票友赛,甚至联合吴桥杂技演员搞“杂技戏韵”专场。
他最得意的手笔,是促成沧州本地铁狮子文创与戏曲主播联名。直播间里,印着铁狮子的戏服、戏曲脸谱书签成了爆款。“戏曲传播不能光靠唱,得让年轻人觉得它‘有用’。”王振华说。如今,他正筹划带着主播团队走进乡村大集,来一场“线下直播秀”。
---
**戏在人间,更在“云端”**
从张金秋的坚守、刘子涵的颠覆到王振华的谋局,沧州戏曲主播们正用屏幕为传统艺术打开新出口。他们中有的人让濒临失传的唱腔重获新生,有的人把戏曲变成年轻人追捧的“潮文化”。或许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刷礼物时我在想——这不是打赏,是给老祖宗的文化众筹一张新门票。”
在这片燕赵大地上,戏曲从未离场,只是换了个更热闹的戏台。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