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人最迷哪出戏?老街坊茶馆里的戏曲江湖

沧州人最迷哪出戏?老街坊茶馆里的戏曲江湖

沧州卫运河的水,流到天津卫就染了戏味。沧州老票友赵大爷呷着高碎茶,手指在八仙桌上敲出梆子点。这座华北平原上的千年古城,戏曲声腔里藏着多少故事?在运河码头听戏的纤夫、在青县茶馆唱落子的坤伶、在肃宁庙会上耍把式的武生,共同织就了沧州戏曲的斑斓画卷。

一、运河码头上的声腔百态

道光年间,连镇码头的茶馆里永远飘着两种声音:纤夫们的沧州号子,和走南闯北的戏班子的调门。杨柳青的年画艺人用朱砂勾勒出梆子响彻卫运河的热闹场景,画中戏台搭在盐船之上,河北梆子的高亢唱腔惊飞芦苇荡里的野鸭。

沧县东关的三庆班曾创下连演四十九天不重样的纪录。班主李长顺有句名言:梆子要唱得运河起浪头,落子要哼得芦苇弯了腰。每到秋收时节,运河两岸的庄稼汉宁肯少歇半晌,也要赶十里地去听《大登殿》里王宝钏的苦音慢板。

二、青砖胡同里的戏曲江湖

青县马厂街的老茶馆至今保持着民国年间的模样。褪色的楹联写着一壶龙井消永昼,半部西厢唱黄昏,跑码头的评剧坤伶在这里练就了水袖能扫茶碗盖的绝活。1953年,新凤霞带着《花为媒》剧组在此采风,发现茶馆老板娘能即兴唱出三十多种河北梆子的花腔。

在肃宁武术之乡,武戏演员把梅花拳的招式化入舞台。老辈人记得1948年庙会,武生王金宝演《长坂坡》,一个鹞子翻身竟从三张八仙桌上稳稳落地,赢得满场好声震落了城隍庙檐角的铜铃。这种真刀真枪的功夫戏,如今仍是沧州戏迷的心头好。

三、老戏迷心中的戏魂

要说沧州人最迷哪出戏?退休教师孙玉珍翻着泛黄的戏单,得看是坐在茶馆还是蹲在麦场。她记忆里1958年沧州大戏院那场《钟馗嫁妹》,河北梆子名角裴艳玲的鬼步让全场观众忘了拍巴掌。而秋收时的打谷场上,哈哈腔《小姑贤》的俚俗唱词总能逗得老少爷们笑出眼泪。

在运河区非遗展演现场,00后大学生张伟正用手机直播沧州落子《杨二舍化缘》。这比流行歌曲带劲多了!他指着屏幕里飘过的弹幕:老铁们看这水袖,比电竞大招还酷!古老的声腔在新媒介中焕发生机,年轻戏迷组建的运河梆韵社团,每逢周末就在清风楼广场开唱。

夜幕降临时,南湖公园的戏迷角又响起梆子声。拉弦的老者、唱旦角的中年妇女、比划招式的小学徒,在斑驳的树影里勾勒出流动的戏曲长卷。或许沧州本没有最好看的戏曲,有的只是运河儿女用六百年光阴酿出的一坛老酒,咂摸久了,连曲调里都带着高粱红的醇香。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