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场上的梆子声:谁在校园里唱响河南戏?
操场上的梆子声:谁在校园里唱响河南戏?
清晨六点的操场薄雾未散,梆子声穿透晨光惊起几只麻雀。循着辕门外三声炮的唱腔望去,穿靛蓝布衫的老者正对着梧桐树吊嗓子,水袖甩出的弧线在雾气里若隐若现。这一幕在郑大南校区持续了十二年,学生们早已习惯伴着豫剧《穆桂英挂帅》的晨功声开始新的一天。
一、梆子声里的守艺人
张守义每天雷打不动五点半到操场。这位豫剧团的退休琴师将操场当成了露天排练厅,枣木梆子、坠胡、戏服整整齐齐码在双肩包里。有学生好奇驻足,他便递过浸着茶渍的简谱:想学《花木兰》?我教你'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这段。
在河南科技大学,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体育系王老师发现,跟着戏曲晨练的学生比跳广场舞的多出三成。二十人组成的河洛戏社能完整演绎《朝阳沟》,大三学生李婉清甚至把豫剧唱腔融入了流行歌曲创作。
二、校园里的非遗基因
洛阳师范学院的选修课表上,中原戏曲鉴赏总是最先报满。62岁的曲剧名家赵玉萍踩着厚底靴上讲台,当场演示跪步甩发绝活。学生们举着手机录像,弹幕飘过比追星演唱会还带劲。
戏曲社团招新现场堪比电竞比赛。中原工学院的00后们开发出戏曲快闪,在食堂门口来段《卷席筒》选段,抖音播放量轻松破百万。更有人把豫剧锣鼓点编成手机铃声,在教室此起彼伏响起时惹得哄堂大笑。
三、年轻血液唤醒古老韵律
郑州七中的课间操别具一格。当《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旋律响起,三千名学生齐刷刷亮出云手,转身时的校服下摆划出银色弧线。这套由豫剧身段改编的体操,让教育局领导直呼传统文化活起来了。
夜幕下的操场另有一番景象。留学生们围着民间戏班学唱《七品芝麻官》,德国小伙马克能把当官不为民做主唱得字正腔圆。月光洒在彩绸水袖上,不同肤色的年轻人用梆子腔对话,让六百岁的河南戏有了国际范儿。
当早操铃声与开戏锣鼓共鸣,当校服与戏装共舞,这片洒满青春汗水的操场正悄然成为非遗传承的新舞台。那些在单杠旁压腿的身影,梧桐树下吊嗓的清音,或许就是河南戏曲未来的角儿。古老的梆子声穿过教学楼,在塑胶跑道上踏出新的韵脚。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