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脸白脸皆是戏——细数戏曲舞台上的曹操形象
【红脸白脸皆是戏——细数戏曲舞台上的曹操形象】
白脸曹操四个字在梨园行里常被用来形容心机深重的角色,但若真以为戏曲中的曹操只有奸诈一面,那就小看了这方寸戏台的千面人生。从京昆大戏到地方小调,这位治世能臣在历代伶人演绎下,早已活成了百变模样。
锣鼓声中,京城戏台最热闹的要数《群英会》。这里的曹操端坐铜雀台,蟒袍玉带,三绺黑髯,哪还有半分奸臣模样?老生名角们最讲究这个气度,念白时抑扬顿挫,把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家演得活灵活现。待到《横槊赋诗》一折,曹操醉眼望月,吟诵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倒真透出几分建安风骨。不过同在京剧中,《捉放曹》里的曹操就换了副面孔,杀吕伯奢时的阴狠决绝,让台下观众看得脊背发凉。
转至黄河岸边的豫剧舞台,梆子声里别有一番气象。《战宛城》里的曹操,既有收张绣时的威仪,又有见邹氏时的风流,河南老艺人总爱在马上得胜的唱腔里加入花腔,把个乱世枭雄演得可恨又可笑。而在闽南高甲戏《曹操困土山》中,头戴雉鸡翎的曹操竟扮起武生相,与关云长刀来枪往,看得人眼花缭乱。
最妙当属川剧《击鼓骂曹》,曹操在祢衡的竹板快书里忽红忽白。这边厢曹操端坐高台,那边厢祢衡击鼓如雷,一黑一白两顶髯口此起彼伏。待到祢衡脱衣骂贼,曹操脸上肌肉抽搐,活脱脱把奸雄二字刻进了骨子里。昆曲《华容道》里的曹操又是另番光景,水磨腔唱得百转千回:想当初领雄兵八十三万,到如今只落得孤身独骑,倒让观众生出几分怜悯。
就连黄梅戏这般温婉的剧种,也有《曹操与杨修》这样的新编戏。曹操在这里褪去脸谱,成了会落泪会后悔的凡人。当杨修被斩前说出丞相保重,台上的曹操背过身去,水袖遮面,台下早已啜泣声四起。
从元杂剧到当代新编戏,七百年来曹操在戏台上生死轮回。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或许正如老戏迷说的:曹操本是白面书生相,红黑全看锣鼓点。戏台如世事,从来假作真时真亦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