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寻戏记:家门口的戏曲传承密码

曹妃甸寻戏记:家门口的戏曲传承密码

渤海湾的潮声里藏着百年戏韵,曹妃甸这座因港而兴的新城,正悄然编织着一张传统戏曲的传承之网。清晨的文化广场上,白发老者吊嗓的悠扬唱腔与集装箱码头的汽笛声交响,构成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图景。

一、文化馆里的梨园新声

曹妃甸区文化馆每周六上午的戏曲公益课,已成为戏迷们的固定聚会。推开三楼排练厅的木门,总能见到二十余位学员在退休评剧演员李凤兰的指导下练习云手。这里不仅有《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经典剧目的系统教学,更藏着许多老票友压箱底的发声技巧。文化馆工作人员透露,今年增设的唐剧传习班报名首日就满员,可见年轻人对本土剧种的热情。

二、校园里的童声戏韵

临港商务实验学校的课后服务时间,总能听见稚嫩的戏腔从多功能厅飘出。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将戏曲广播操纳入大课间,音乐教师王雪梅开发的《冀东戏曲启蒙》校本课程,让孩子们在描画脸谱、学唱皮影调中亲近传统文化。今年儿童节汇演,五年级学生表演的评剧选段《报花名》视频在抖音获得10万+点击量,评论区里小演员眼神有戏的称赞不断刷屏。

三、民间的草台班子

在滨海镇渔港码头,渔民戏曲社的排练从不拘泥场地。这个由码头工人、海鲜摊主组成的业余剧团,夏夜常在渔市空地支起幕布就开唱。社长赵大勇的手机里存着上百段自录教学视频,咱们不讲究专业剧场,渔船甲板、仓库空地都是练功房。令人惊喜的是,他们自编的现代评剧《浪淘沙》去年竟登上了曹妃甸职工春晚的舞台。

夜幕降临时,曹妃甸港的灯塔与城区戏曲茶楼的霓虹交相辉映。从文化馆的系统教学到渔港码头的即兴表演,从校园童声到银发票友,这座年轻的城市正在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守护戏曲血脉。或许某天路过社区广场,您会遇见正在指导身段的戏曲志愿者;打开本地政务APP,戏曲慕课板块已悄然上线。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戏曲打开方式。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