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寻踪:探秘曹启峰戏曲舞台上的艺术人生
梨园寻踪:探秘曹启峰戏曲舞台上的艺术人生
在浙江婺剧团的排练厅里,总能见到一个身着练功服的身影在反复打磨身段。他就是国家二级演员曹启峰,一位在婺剧舞台上耕耘三十余载的老生演员。当聚光灯亮起,这位平日里谦和的艺术家瞬间化身戏中人,用醇厚的唱腔将观众带入戏剧的时空隧道。
一、从龙套到台柱的蜕变之路
1988年的秋天,17岁的曹启峰以武生身份考入浙江婺剧团。彼时的他每天清晨五点准时出现在练功房,把腿绑在铁架上压胯,汗水浸透三层练功服。在《白蛇传》中扮演虾兵蟹将的两年间,他默默观察着前辈们的表演,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不同行当的唱腔特点。
转折发生在1993年《断桥》的排演。原定老生突发急病,曹启峰临危受命。他三天三夜揣摩许仙的内心世界,在断桥相会这场戏中创新运用抖髯口技法,将人物的惊惧与悔恨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场救场演出不仅赢得满堂彩,更让剧团发现了他在老生行当的独特天赋。
二、经典剧目的艺术诠释
在《百寿图》中,曹启峰饰演的郭子仪堪称一绝。他独创的三笑三叹表演程式:初见寿礼时的惊诧之笑,忆及往事的苦涩之笑,面对群臣的豁达之笑,配合三次不同韵味的叹息,将这位四朝元老的复杂心境刻画入微。2016年香港戏曲节上,这段表演让观众含泪起立鼓掌长达八分钟。
《辕门斩子》的杨延昭则是另一艺术高峰。曹启峰将传统婺剧的滚白技法与京剧的喷口技巧相融合,在斩子核心唱段中创造出雷霆万钧的气势。某次下乡演出突降暴雨,他踩着积水完成高难度的跪步动作,膝盖磨出血痕却浑然不觉,这份敬业精神在当地传为佳话。
三、幕后的艺术坚守
曹启峰的化装箱里永远备着三支不同硬度的狼毫笔。为画出《打金枝》中郭暧的剑眉,他试验过37种画法,最终找到最适合舞台灯光的三染法。每次演出前,他都要亲手熨烫戏服,说是要让衣裳记住身体的温度。
在非遗传承基地,他手把手教学生耍帽翅绝活。有个动作要求单边帽翅静止时另一边持续颤动,他发明了黄豆练习法——在帽翅两端各放一粒黄豆,通过颈部肌肉控制让黄豆保持不同运动状态。这种独创的教学方式已培养出二十余位青年演员。
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曹启峰,依然保持着每天吊嗓的习惯。他说:戏曲演员就像老茶壶,越用越有味道。在抖音账号上,他耐心回复着年轻戏迷的提问,用短视频演示婺剧的水袖技法。从乡间草台到国家大剧院,这位老生演员用半生时光诠释着何为戏比天大,在传统戏曲的长河里激起属于自己的浪花。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