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梨园一青松:记戏曲家黄汝秀的戏梦人生

曹县梨园一青松:记戏曲家黄汝秀的戏梦人生

在鲁西南的戏曲版图上,曹县始终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片浸润着梆子腔与弦子戏的热土,孕育出一位将毕生心血融入戏台的老艺术家——黄汝秀。当大幕拉开,鼓点骤起,这位八旬老人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半个多世纪的梨园春秋。

一、古曹州里戏缘生

1940年的曹县南街,青石板路上飘荡着此起彼伏的梆子声。七岁的黄汝秀攥着祖母的衣角挤进关帝庙戏场,台上生旦净末的华美扮相,在煤油汽灯下泛着神秘的光晕。老艺人一个吊毛翻下戏台,惊得小汝秀打翻了手中的芝麻糖,却从此把戏曲的种子撒进了心田。

十二岁那年,县剧团下乡招学徒。黄汝秀赤着脚跑了十五里山路,在考官面前唱了段《王婆骂鸡》。他刻意压低的童声透着不合年纪的老成,额角的汗珠在阳光下折射出倔强的光芒。主考官王传明拍案叫绝:这小子天生吃戏饭的料!

学徒生涯远比想象艰辛。天未亮就要在结冰的河滩上喊嗓,冬练三九的毯子功让膝盖结满血痂。黄汝秀总在熄灯后揣着煤油灯溜进祠堂,借着微光比划白天学的身段。砖墙上投下的影子,见证着一个少年对戏曲最纯粹的痴迷。

二、戏台方寸见真章

1963年全省戏曲汇演,黄汝秀在《穆桂英挂帅》中反串老旦佘太君。当辕门外三声炮的唱腔响彻剧场,评委们惊觉这位23岁的青年演员,竟将迟暮英雄的悲壮演绎得入木三分。演出结束后,省城专家拉着他的手感叹:曹县出真龙了!

传统戏曲面临现代冲击时,黄汝秀选择在创新中坚守。他将曹县民间小调融入传统梆子戏,改编的《豆腐郎三会白牡丹》连续演出68场,场场爆满。老戏迷们发现,熟悉的曲牌里多了市井的烟火气,年轻观众则惊叹传统戏曲竟能如此鲜活。

在黄汝秀家的堂屋里,常年挂着自题的戏比天大横幅。1998年抗洪义演,他忍着肾结石发作的剧痛完成整场演出,谢幕时汗透重衫。事后徒弟心疼埋怨,他却笑道:上了台,命就不是自己的了。

三、薪火相传守匠心

退休后的黄汝秀比在职时更忙碌。自家小院成了免费传习所,每周三次准时开课。他独创的以戏带功教学法,让年轻演员在排戏过程中自然掌握四功五法。当学生抱怨练功枯燥时,他会眯起眼睛:当年我师父说,戏是磨出来的,角儿是熬出来的。

面对戏曲传承困境,黄汝秀带着弟子走遍曹县176个行政村。在田间地头搭起的戏台上,他们用改良后的轻装版传统戏征服观众。老乡们说:黄老师的戏,听得懂,记得住,就像咱自家地里长出来的。

如今在曹县戏曲界,黄派已成金字招牌。从艺68载,黄汝秀带出127名弟子,其中有5人获得省级戏曲奖项。但他最骄傲的,是曹县每个乡镇都有了传承基地。看着年轻人登台时眼中的光彩,老人总会想起那个攥着芝麻糖的午后。

当暮色笼罩曹县古城,文化馆二楼排练厅的灯光依然明亮。黄汝秀握着紫砂壶,静静注视着年轻演员排练新戏。梆子声穿过雕花木窗,与街市的喧嚣交织成独特的韵律。这位老艺术家用一生证明:真正的艺术不会老去,它会在传承中永远年轻。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