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曹县万通学校戏曲班:孩子们的水袖扬起的不只是戏服》
《探访曹县万通学校戏曲班:孩子们的水袖扬起的不只是戏服》
啪地一声响板,我循着声音推开排练室的门。十五六个扎着圆髻的小姑娘正在地毯上练云手,角落里两个男孩举着木枪对招,枪头红缨在空中划出漂亮的弧线。这是曹县万通学校戏曲班每周四下午的常规训练场景,带班老师王素梅抬手看了眼腕表,突然提高嗓门:小满,你的卧鱼动作再压三公分!
这所位于鲁西南的民办学校,正悄悄酝酿着戏曲传承的新故事。在铺天盖地的国潮热里,万通的戏曲班没有选择速成的网红路线。每天早上六点半的晨功雷打不动,从吊嗓子的咿——呀——声划破晨雾开始,到晚上九点还亮着灯的练功房,这里的时间刻度似乎比普通学校多刻了几道痕。
去年省赛金奖节目《穆桂英挂帅》,孩子们硬是把二十斤重的靠旗绑在腰间练了三个月。负责基本功的刘建军老师掀起训练服,露出学生腰间的深褐色护腰。他手机相册里存着数百段训练视频,某段凌晨拍摄的视频里,十岁的小演员在把杆前反复下腰,镜头上蒙着层薄薄的水雾——那是冬日里汗水蒸腾的热气。
不同于单纯的特长培养,万通独创的戏曲+课程让人眼前一亮。周二的《戏文鉴赏》课上,语文老师会带着学生拆解《西厢记》里的元曲格律;周四的数学拓展课,几何老师用戏曲舞台的一桌二椅讲解空间结构;就连英语角也排演过英文版《三岔口》片段。这种浸入式教学让不少家长惊讶:原以为学戏耽误文化课,没想到孩子文言文阅读突飞猛进。
在器材室角落,我注意到整面墙的毁损道具陈列架。断裂的刀枪把手上缠着各色胶带,磨破的厚底靴补着层层补丁,最醒目的是件褪色的蟒袍,袖口处密密麻麻缝着不同颜色的丝线。这是我们的传班宝。王老师轻抚袍襟,每届毕业生离校前都要补一针,现在这件戏服比原版重了二斤三两。
午休时遇到家长张女士,她女儿去年转入戏曲班后变化惊人:以前见人就躲,现在能带着戏妆坐公交回家。有次买菜碰到戏迷老太太,孩子当场来了段《锁麟囊》,把老太太激动得直抹眼泪。这样的故事在家长群里不断发酵,今年戏曲班报名人数比去年翻了一番,学校不得不把招生面试改到体育馆进行。
夕阳西下时,恰逢学生们在操场排《白蛇传》的水斗片段。二十米长的水袖凌空飞舞,在暮色里划出银亮的轨迹。场边围观的低年级学生举着饭盒忘了吃饭,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跟着比划手势,手腕上的银铃铛叮当作响。或许正如文化馆老馆长在验收节目时说的:这些孩子扬起的不仅是水袖,更是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离开时看见公告栏贴着新通知:下月初将举办校园戏曲开放日。如果您也对这种带着汗味的传统文化教育感兴趣,不妨亲自来听听那清晨六点半的第一声开嗓。毕竟,再详细的文字描述,也比不上亲眼看见某个孩子完成鹞子翻身时,眼睛里骤然亮起的那簇光。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