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学戏指南:藏在街巷里的戏曲传承密码
曹县学戏指南:藏在街巷里的戏曲传承密码
鲁西南的晨雾还未散尽,曹县文化馆二楼的排练厅已传来阵阵梆子声。推开虚掩的木门,二十余位老票友正在排演新编历史剧《商都风云》,领头的张师傅踩着鼓点甩水袖,动作干净利落。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曹县各个角落上演,这座千年古县用独特的方式守护着戏曲的血脉。
一、梨园寻踪:专业传承何处觅
曹县戏曲教学的主阵地首推县文化馆戏曲传习所。每周二四六下午,这里都会开设公益戏曲班,山东梆子传承人李保良亲自授课。不同于照本宣科的教学,70岁的李老师独创三步成戏教学法:先学韵白念词,再练身段步法,最后配器乐表演。学员李大姐说:跟着李老师学《穆桂英挂帅》,三个月就能登台唱全本。
城东柳园戏校是民办戏曲培训的翘楚,校长王玉梅是柳子戏第六代传人。戏校采用传统科班制,每天清晨五点开嗓练功,课程涵盖唱念做打、戏服穿戴、脸谱勾画等全套技艺。这里的学生每年都会参加伏羲文化节巡演,在实景演出中锤炼技艺。
二、市井梨园:民间传承有真章
曹县戏曲的活态传承藏在市井巷陌。城隍庙门口常年聚集着十几个地摊戏班,这些民间艺人虽无正式编制,却个个身怀绝技。老艺人赵金斗的板凳教学堪称一绝,三张条凳摆开就是戏台,教孩子们用碎布当水袖,竹竿作刀枪。他说: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要在土里生根。
各镇文化站每逢农历节气必办戏曲擂台赛。青堌集镇的文化站长刘文生独创以赛代练模式,把《包公赔情》《墙头记》等经典剧目拆解成片段,让学员分组PK。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吸引了不少年轻人,95后小伙王浩就是通过擂台赛迷上了两夹弦。
三、非遗密码:匠心传承见真章
在曹县学戏,最难得的是能接触到原生态的非遗传承。柳子戏省级传承人张凤英的工作室藏在古营集镇的老宅里,院里保留着百年历史的戏箱,装着清代传下来的蟒袍、盔头。她教戏前必带学员祭拜祖师爷牌位,用最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教学。
学戏之余不妨去曹县戏曲博物馆转转,这里收藏着光绪年间的戏折子、民国戏单等珍贵文物。馆长马建军定期举办触摸戏曲体验活动,让学员试穿老戏服,把玩老月琴。他说:戏曲的魂就藏在这些老物件里。
夜幕降临时分,大隅首的戏曲茶座陆续亮起灯笼。点一壶枣叶茶,听老票友唱《徐龙铡子》,看年轻人演《小二姐做梦》,丝弦声里流淌着千年商都的文化血脉。学戏在曹县不是简单的技艺传授,而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的大门。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用抖音传播梆子戏,用直播展示水袖功,这座千年古县的戏曲传承,正在演绎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