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带你去曹县拜师学戏
走!带你去曹县拜师学戏
在曹县老城区拐角处,常有二胡声穿透青砖灰瓦。这天晌午,70岁的王凤英奶奶正对着斑驳的戏台墙根吊嗓子,水袖一甩,惊得槐树上的麻雀扑棱棱飞起。她身后曹县戏曲传习所的铜牌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这里藏着曹县人最地道的学戏门道。
一、文化馆里藏龙卧虎
曹县文化馆每周三的戏曲公益课总挤得满满当当。教梆子戏的刘振邦老师是省级非遗传承人,他上课从不带谱子,张口就是原汁原味的山东梆子十八板。去年有个济南来的大学生,跟着刘老师学了三个月,硬是把《老羊山》里的哭腔练得让台下老太太抹眼泪。
文化馆后院的排练厅最是热闹。每到周末,十来个半大孩子跟着县剧团退休的武生老师翻跟头,青石板上常年留着汗渍画出的圈。去年省青少年戏曲大赛上,曹县选送的《穆桂英挂帅》拿了银奖,小演员的台步就是在这些青石板上磨出来的。
二、民间戏班有真传
城南李庄的红牡丹豫剧团是个神奇所在。班主李金斗年轻时在河南学戏,把豫剧的婉转和鲁西南的豪爽揉成了独门唱法。他们的《花打朝》演了三十年,每次开演前,后台的香油味儿能飘半条街——那是演员们在用土方子润嗓子。
老戏迷都知道,想学地道身段得去城北的曹家班。这个家族戏班传了五代人,当家的曹老爷子教戏时爱说:先看蚂蚁上树,再学云手漫步。他让学徒盯着槐树上的蚂蚁看半天,说是要悟出戏曲的活劲儿。去年有个北京来的研究生,在这蹲了两个月,论文直接写了八万字。
三、校园里的新苗子
曹县一中的戏曲社团最近火了。音乐老师张美玲把抖音神曲改编成戏曲版,带着学生玩起了戏腔挑战。去年校庆,他们改编的《青花瓷》戏歌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破了百万播放量。现在每到招新季,报名表能摞半尺高。
实验小学的小梨园社团更是一绝。孩子们跟着县剧团的老师学画脸谱,用的还是老辈传下来的矿物颜料。去年六一汇演,五年级的王小萌顶着亲手绘制的小青脸谱亮相,活脱脱从戏文里走出来的模样,惹得县电视台都来采访。
在曹县学戏,讲究的是戏比天大,功在平常。文化馆的刘老师常说:咱曹县的戏,是黄河水泡出来的,是麦子香熏出来的。如今高铁通了,来学戏的外地人越来越多。你要是站在老戏台前仔细听,准能听见混在锣鼓点里的,既有字正腔圆的戏文,也有天南海北的乡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