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曹县听戏!这份私藏戏单带你感受鲁西南的烟火腔调

走,去曹县听戏!这份私藏戏单带你感受鲁西南的烟火腔调

在曹县老城的青石板巷里转悠,总会被一阵悠扬的琴声勾住脚步。梆子声穿透百年老茶馆的木格窗,柳琴调漫过南湖公园的九曲桥,这里藏着山东戏曲最地道的烟火气。今天就带您探访几处本地人才知道的听戏好去处,看非遗传承人如何把千年曲调唱进市井生活。

一、老戏台新演绎:曹县人民剧院

位于老城中心的曹县人民剧院,朱红廊柱撑起歇山式屋顶,门口两盏宫灯照亮了山东梆子传习基地的金字牌匾。每周五晚七点半准时开锣的惠民剧场,总能见到非遗传承人李凤云带着徒弟们亮嗓。她的《老羊山》唱段尤其绝妙,一句马踏黄河两岸的拖腔,能把人直接拽进隋唐演义的故事里。

剧院后巷藏着家开了三十年的胡辣汤铺子,老曹县人听完夜戏总要来喝碗热乎的。老板娘王婶说:听李老师唱《反西唐》,樊梨花那声'杀——'还没落地,我这一锅汤的辣子都得跟着颤三颤。

二、茶香里的戏韵:老城茶馆

沿护城河往西走三百步,青砖门楼上同春茶社的匾额已有些褪色。推开雕花木门,八仙桌间穿梭的铜壶冒着热气,台上正在唱柳子戏《孙安动本》。75岁的琴师张守业手持坠琴,弓弦一抖便带出十八道弯的悲音。台下老茶客们打着拍子哼唱,有个戴瓜皮帽的大爷忽然起身接唱,竟是原汁原味的曹县方言版。

掌柜老赵说:在这儿听戏得会'抢戏',唱到《墙头记》摔碗那段,满场的茶碗盖叮当响着帮腔呢。点一壶茉莉香片,配着五香蚕豆,戏台上的悲欢离合就着茶香往心里钻。

三、市井中的戏窝子:南湖戏苑

南湖公园东北角的六角戏楼,晨光里总聚着票友。拉弦的老周头是退休语文教师,他改良的坠琴能同时奏出梆子、柳琴两种音色。穿绛红旗袍的刘玉梅阿姨唱《穆桂英挂帅》,身后举着手机直播的年轻人比台下观众还多。

每月初八的斗戏会最是热闹。卖香油的老李能唱全本《陈三两爬堂》,修车铺王师傅的包公戏让专业演员都叫好。有个穿校服的小姑娘常来唱《花木兰》,她爷爷说:咱曹县的戏文,得从娃娃的奶腔里传下去。

走在曹县街头,转角遇见的可能不只是网红,更可能是传承了六百年的戏韵。当年轻人在直播间刷着666时,老城墙根下的戏台依然唱着最原始的悲欢。下次来曹县,别光顾着看汉服,记得去这些戏窝子坐坐——毕竟,能听懂曹县话里的戏腔,才算摸到了这座古城的魂。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