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戏台子上的烟火气: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民间大戏

曹县戏台子上的烟火气: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民间大戏

在鲁西南的田间地头,曹县人的戏瘾是出了名的。当锣鼓点穿透麦浪,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准会撂下锄头,踩着黄土地往戏台子奔。这里的戏台不讲究金碧辉煌,两棵老槐树间挂块红布就是天然幕布,庄稼汉的汗巾往腰间一勒就能扮角儿。曹县的戏曲,就像刚出锅的羊肉水煎包,冒着热腾腾的市井气。

一、梆子腔里的江湖豪情

梆子一响,黄金万两,这句老话在曹县流传了三百多年。清朝道光年间,河南梆子班永庆班渡黄河北上,在曹县一唱就是三个月。当地庄稼汉听得入迷,竟把地里的高粱苗认作戏台上红缨枪,闹出了看戏误锄禾的笑话。正是这份痴迷,让梆子腔在曹县扎了根。曹县梆子讲究三把劲:唱腔要带着鲁西南的沙哑劲儿,身段要透着黄河浪的冲劲儿,武打要使出开山凿石的狠劲儿。老艺人常说:曹县梆子不是唱出来的,是吼出来的。去年重阳节,七十岁的王保山老人还在土坡上吼《穆桂英挂帅》,震得树上的麻雀扑棱棱直飞。

二、弦子戏里的家长里短

曹县的茶馆戏楼里藏着另一番天地。柳琴轻拨,三弦慢捻,弦子戏的调门儿像极了村口大娘的絮叨。这种发源于明代的小戏种,专爱编排家长里短的故事。去年火遍曹县的《妯娌斗法》,把兄弟分家、婆媳矛盾演得活灵活现。台上演员捧着粗瓷碗当道具,台下观众边嗑瓜子边抹眼泪。最绝的是曹县弦子戏的现挂功夫,演员见台下坐着戴草帽的老汉,张口就来:这位大哥草帽歪,定是昨夜打牌来。逗得全场前仰后合。

三、戏台下的传承密码

在曹县魏湾镇,五岁娃娃能哼梆子腔,八十老妪能耍水袖功。这里的戏曲传承不靠非遗名录,全凭口耳相传的生活智慧。张楼村的戏篓子张老汉,把《包公案》改编成防疫顺口溜;马集乡的戏班子用三轮车改装流动舞台,走到哪唱到哪。去年夏天暴雨冲垮了戏台,乡亲们硬是踩着泥水唱完了《赵子龙救主》。问他们图啥?老戏迷李大爷吧嗒着旱烟说:戏里有咱祖辈的魂儿,丢了魂,庄稼都长不精神。

如今的曹县,电商大楼的霓虹与戏台的汽灯交相辉映。年轻人在直播间卖汉服,也不忘在包裹里塞张戏票。夜幕降临,新修的戏曲文化广场上,抖音神曲与梆子腔奇妙地混搭。这或许就是曹县戏曲的生存智慧——既守着老辈人的魂,又接着新时代的地气。当大幕拉开,台上台下早已分不清谁是看客谁是角儿,唯有那穿越百年的戏文,仍在黄河故道的晚风里生生不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