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戏曲:鲁西南的戏台春秋

**曹县戏曲:鲁西南的戏台春秋**

在鲁西南的广袤平原上,曹县不仅以“华夏第一都”的商文化闻名,更藏着一方戏曲沃土。这里的戏台承载着数百年的悲欢离合,唱腔里浸透了黄河故道的风霜与烟火。若您路过曹县的某个村庄,或许会撞见这样的场景:村头老槐树下,一方斑驳的戏台前,老人们叼着烟袋眯眼打拍子,孩童骑在墙头学旦角甩袖,锣鼓铙钹声惊飞了树梢的麻雀——这便是曹县戏曲最鲜活的注脚。

---

一、大平调:黄河水淬出的铁血之音

曹县戏曲的“当家花旦”,当属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的**大平调**。当地人唤它“大油梆”,因演出时必用直径半米的牛皮大鼓,声如惊雷,震得十里八乡心口发颤。传说清道光年间,曹县孙老家镇的戏班子为抵御水患,将祈神调与戍边将士的喊杀声相融,创出这“一吼三跌宕”的唱法。老艺人刘发成曾回忆:“早年唱《铡美案》,包拯那句‘开铡——’,后台四个汉子抡鼓槌,台前观众裤腿都跟着抖!”

如今曹县大平调剧团仍守着老规矩:旦角登台必佩祖传的银锁片,武生开脸用井水调朱砂。去年重阳节,梁堤头镇连演三天《反徐州》,七十岁的黑脸王张广成扎靠旗跃上八仙桌,台下喝彩声险些掀了戏棚。

---

二、四平调:小寡妇哭出来的柔情戏

若说大平调是烈酒,那**四平调**便是曹县人炕头的米酿。这戏种诞生得颇传奇:1930年代,曹县苏集村有个丧夫的周姓妇人,每日在坟头哭诉竟哭出婉转九曲的调子。路过的渔鼓艺人将其谱成戏文,配上月琴、坠胡,竟成风靡鲁豫的“周门哭腔”。1956年曹县四平调剧团进京汇演,周恩来总理听完《陈三两爬堂》后赞道:“悲而不哀,苦中有韧劲,这就是中国妇女的骨气!”

如今在曹县火神台庙会,仍能遇见挎竹篮卖花生的李凤云老太太。别看她满脸皱纹,开口一段《小借年》的“正月里来正月正”,眼波流转间还是五十年前那个让后生们看痴了的巧姐儿。

---

三、弦子戏:藏在纺车声里的千年古韵

曹县西北的桃源集镇,至今流传着比昆曲还年长的**弦子戏**。演员怀抱形似纺车的八角琴,唱词里竟夹杂着《诗经》的“呦呦鹿鸣”。83岁的传承人赵金山曾翻出祖传戏折子,泛黄的毛边纸上记着唐代《兰陵王入阵曲》的工尺谱。“小时候学《避尘帕》,师父拿戒尺打手心:『‘雨打梨花’的‘打’字要唱出马蹄溅水的脆劲儿!』”

如今镇政府把旧粮仓改造成传习所,每周三下午,总能看见穿校服的孩子跟着老艺人转八角琴。去年非遗日,一段童声版的《踏青》短视频,竟在抖音获赞百万。有网友留言:“听到‘采采卷耳’那句,忽然想起奶奶的纺车声。”

---

结语:戏台不落幕

曹县的戏台从不停歇。正月十五的商城大剧院里,LED屏映着水墨山水,青年演员用电子配乐唱新编大平调《黄河谣》;寒露时节的马头村,草台班子在拖拉机车斗搭起的戏台上,依旧演着百年未改的《老包说媒》。这些或铿锵或呜咽的声腔,如同曹县田埂上交错的沟壑,将古老的故事一代代犁进这片土地的血脉里。

下次若来曹县,别忘向老乡问句:“今晚上哪台戏?”保不准就有热心人拉你去他家院门口,长条凳上抓把瓜子,听段正在消失的活历史。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