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戏台风云录:那些年响遍鲁西南的名角儿

曹县戏台风云录:那些年响遍鲁西南的名角儿

鲁西南的深秋总是裹着黄土地的气息,曹县老城墙根下的茶馆里,一壶高沫沏得正酽。几位白发老者围坐方桌,茶碗里的热气袅袅升腾,话匣子一开就是五十年光景。要说咱曹县出的角儿,那可是梆子腔里淌出来的真金子,张老汉眯起眼睛,手里的铜烟锅在桌角轻轻一磕,仿佛要敲开尘封的记忆。

一、百年戏班走出的开山鼻祖

光绪二十八年的某个清晨,曹县南门外的运河码头上,十四岁的王金锁跟着永盛班的船队消失在晨雾中。这个在城隍庙前卖炊饼的少年不会想到,二十年后他的《反西唐》会在开封府唱得万人空巷。王金锁天生一副铁嗓钢喉,能把山东梆子的大慢板唱出金石之音,豫东百姓送他盖三省的诨号,说的就是他唱腔能盖过河南、山东、河北三省的梆子名角。

与王金锁齐名的还有活周瑜李长山。宣统元年的曹州府庙会上,他扮的周瑜一掀帘子,台下乡亲手里的糖葫芦都忘了咬。这位出身贫寒的艺人独创飞翎子绝技,两根雉鸡翎在他颈间能耍出十八种花样,据说有富商为学这手绝活,抬着整箱银元追了他三个县。

二、烽火岁月中的梨园传奇

1938年的春天格外寒冷,曹县北街的土戏台上却热火朝天。十八岁的孙玉娇踩着绑腿布鞋,把《穆桂英挂帅》唱得满城震动。这位后来被称作梆子皇后的姑娘,白天在妇救会教识字班,夜里就着油灯背戏词。她改良的传统唱腔《破洪州》,把抗日救亡的呐喊揉进梆子腔的苍凉里,听得台下青壮年当场就要报名参军。

在敌占区辗转演出的义和班班主赵连城,腰间永远别着两样东西:一把护身的匣子枪,一本密密麻麻的戏折子。他带着戏班穿梭在青纱帐里,把《岳母刺字》改编成《母亲送儿上战场》,用暗语传递情报。有次在单县演出时遭遇扫荡,赵班主抄起武生的长枪就翻上了房梁,后来这段真实经历被他编成了新戏《飞枪记》。

三、新时期的守正创新

1983年的腊月,曹县剧院的后台飘着雪花膏的香气。二十五岁的刘桂芳对镜描眉,准备上演新编历史剧《曹州巾帼》。这位省戏校毕业的高材生,把美声唱法的共鸣技巧化入传统梆子,让《花木兰》的唱段既有金石之音又不失柔美。戏迷们发现,她水袖翻飞时总带着几分太极拳的韵味——那是她跟着公园里的老拳师偷学的功夫。

在曹县非遗传承基地,五十七岁的周保成正在指导年轻人练习喷火绝技。这位省级非遗传承人改良了传统松香配方,让火焰能喷出三米不灼人。他常说:老辈传下的玩意儿就像陈年酒曲,得用新粮食来酿才有味道。在他主持下,百年老戏《黄牛分家》被改编成VR沉浸式剧目,年轻人戴着设备就能走进清末的曹县集市。

曹县的戏台子从麦场搭到剧院,从油灯照到LED屏,变的是光影声色,不变的是那股子从黄土地里长出来的精气神。如今高铁站旁的戏曲文化园里,老票友的胡琴声与年轻人的吉他声此起彼伏,王金锁的铜嗓子和刘桂芳的水袖在数字展馆里隔空对话。运河水流了千年,曹县的梆子腔还在鲁西南大地上生生不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