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难改韵味长——走近曹武戏里的活化石
乡音难改韵味长——走近曹武戏里的活化石
在鄂北的青山绿水间,总飘荡着一种独特的唱腔。老辈人叫它曹武腔,外地人听来像山风掠过竹林,又似清泉叩击青石。这抹流传三百余年的乡音,在曹武镇老戏台斑驳的木梁下生生不息,滋养着代代戏迷的戏曲情怀。
**一、老戏台见证的活态传承**
曹武戏的根,深深扎在田间地头的泥土里。每逢农历三月十八的庙会,镇东头的古戏台总会搭起竹棚。76岁的传承人李长庚师傅说:咱们曹武戏的《打金枝》和别处不同,唐王训女要唱'金簪落地非本意',这句拖腔要像抽丝剥茧般绵长。说话间,他手指在八仙桌上轻轻叩出板眼,皱纹里都是戏韵。
戏箱里保存着光绪年间的蟒袍,金线虽褪色,针脚仍透着当年绣娘的心血。更珍贵的是几本用毛边纸誊写的工尺谱,泛黄的纸页上还留着前辈艺人用朱笔标注的换气记号。这些细节让曹武戏的唱腔保持着独特的土腥味,既不同于汉剧的华丽,也有别于楚剧的婉转。
**二、五出经典里的百味人生**
《双槐记》里那对苦命鸳鸯,每次唱到槐花落尽人未还时,台下总会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泣声。这出戏的特别之处在于主角要边唱边剪窗花,当剪刀咔嚓声混着唢呐的悲鸣,把生离死别渲染得淋漓尽致。83岁的陈婆婆说:我嫁到曹武镇那晚,戏班正唱这出,听得我盖头都哭湿了。
而《樵夫遇仙》则透着山野灵气。樵夫与仙子的对唱要用真假嗓转换,模仿山歌的悠扬。最绝的是樵夫的扁担要舞出雪花盖顶的招式,这手绝活如今只剩两位老艺人能完整呈现。戏迷们说,看这出戏就像喝山泉水,清冽里带着回甘。
**三、乡音不改的坚守与突围**
年轻演员王慧在抖音直播《打金枝》选段时,特意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方言念白。有网友留言:虽然听不太懂词,但那个韵味挠心。这种古老的声腔正在用新方式寻找知音。镇文化站最近整理出七十二种传统曲牌,准备申报非遗保护。
戏班现在排新戏《高铁通到曹武镇》,把传统的慢三板融入现代节奏。老艺人们起初直摇头,可当二胡拉出高铁飞驰的拟声旋律时,台下年轻人跟着节拍鼓起掌来。这让人想起戏台楹联上的那句话:古调虽自爱,今人亦与弹。
在这个戏台斑驳的古镇里,曹武戏像一棵虬劲的老槐树,春来总会发新芽。当月光洒在青石板上,那些咿呀的唱腔仍在巷弄间流转,带着泥土的芬芳,诉说着永不褪色的人间悲欢。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