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斌:梨园遗珠还是当代传奇?——探寻一位民间戏曲人的艺术人生

曹文斌:梨园遗珠还是当代传奇?——探寻一位民间戏曲人的艺术人生

在皖南泾县古戏台斑驳的青砖上,一位老者正用苍劲的嗓音唱着《白蛇传》选段。台下零星的游客举起手机,却无人知晓这位每天坚持登台的老人,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红遍皖浙赣的小曹文斌。这个被时光尘封的名字,承载着中国民间戏曲艺人的集体命运。

一、草台班走出的金嗓子

1978年的某个寒夜,黄梅戏《女驸马》的唱腔穿透了徽州山区的薄雾。14岁的曹文斌蜷缩在草台班后台,借着煤油灯偷看师兄们上妆。这个生在宣纸作坊的农家少年,因天生一副清亮的嗓子被班主相中。在那个娱乐匮乏的年代,草台班的巡演就是十里八乡的盛会。

老艺人至今记得曹文斌的首次登台:本该扮演书童的他临时顶替生病的师兄,将《天仙配》中董永的悲怆唱得催人泪下。自此,小七仙童的名号不胫而走。班主破例将压轴戏《梁祝》交给他,每逢他的楼台会唱段,台下总有人哭湿手帕。

鼎盛时期,曹文斌的戏班一年要演足300场。1984年赴杭州演出时,连演18场《红楼梦》,场场爆满。戏迷们追着戏班转场,就为再听一次他独创的倒板转流水唱法。

二、坚守中的艺术革新

九十年代的戏曲寒冬来得猝不及防。电视普及让草台班观众锐减,同行纷纷改行。曹文斌却抵押祖宅购置行头,在传统戏服中融入苏绣技艺。他改良的水袖功借鉴太极拳法,将原本程式化的动作化为情感载体。

在《牡丹亭》改编中,他大胆引入傩戏面具,让杜丽娘的离魂场景更具魔幻色彩。这种创新起初遭到老票友质疑,但当月光下青白面具与粉色水袖共舞时,连最保守的老戏迷也为之动容。

面对年轻观众断层,曹文斌自创戏曲快闪。2016年黄山景区,他突然在迎客松前亮嗓,将黄梅戏与流行音乐混搭。短视频平台上,最潮老生话题播放量突破千万,00后戏称他戏曲界汪峰。

三、传灯者的孤独与执着

如今72岁的曹文斌,仍坚持每天5点吊嗓。他的非遗传承基地设在自家老宅,6个徒弟中最小的才9岁。教学时他异常严格,一个云手动作要练上百遍,却自掏腰包给贫困学员买戏靴。

在商业演出与艺术传承间,老人始终选择后者。某次企业年会邀约,对方要求缩短唱段加入脱口秀,他拂袖而去:戏比天大,改不得。这种坚守让家人不解,女儿说他守着古董当饭吃。

今年清明,曹文斌带着徒弟在古戏台连演三天大戏。最后一场落幕时,他抚摸着褪色的雕花栏杆说:只要还有人愿意听,我就能唱到走不动那天。月光下,老人背影与戏台融为一体,仿佛一座活着的戏曲丰碑。

在这个数字娱乐席卷一切的时代,曹文斌们的坚守如同暗夜萤火。他们用生命焐热传统艺术,在创新与传承间走出第三条路。当年轻人在短视频平台刷到那些混搭戏曲时,或许会在某个瞬间,触摸到中华文化血脉中的那份温热与悸动。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