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曹湾村戏台梆子响看戏要赶早
【探秘曹湾村】戏台梆子响看戏要赶早
曹湾村东头的老戏台又亮灯了。踩着青石板路往巷子深处走,远远就听见高亢的梆子声穿透暮色。六旬的周大爷正坐在门槛上扒拉晚饭,瞧见外乡人探头探脑,咧嘴一笑:后生要看戏?得赶早占座!
这座始建于光绪年间的三进戏台,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准点开锣。村里的老规矩讲究月上柳梢头,七点整,头通锣鼓准时敲响。梆子声刚歇,台下已挤满了从邻村赶来的戏迷,自带板凳的、揣着瓜子的,连墙头都趴着几个光脚丫的娃娃。
早年间要唱通宵的。正往后台搬运戏箱的李班主擦了把汗,如今大伙儿爱看折子戏,两小时收场,既不耽误明儿下地干活,又能过足戏瘾。说话间,后台传来旦角吊嗓子的声音,惊得檐角蹲着的家雀扑棱棱飞向月亮。
戏台前的空地上,卖油墩子的刘婶支起煤炉子:你们城里人看戏要票,咱们这儿的规矩是茶水随喜。她掀开木桶盖,茉莉花的香气混着油锅的烟火气在夜风里飘散,看完《穆桂英挂帅》正好九点,热乎的芝麻汤圆管够。
月光爬上雕花梁柱时,武生一个鹞子翻身赢得满堂彩。台下有老戏迷跟着板眼轻哼,手里茶碗早见了底。散场时人群三三两两沿着溪流散去,戏台顶上的琉璃脊兽在月色里泛着青光,仿佛在等下一场好戏开场。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