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随风:中原戏韵滋养出的豫剧活化石

曹随风:中原戏韵滋养出的豫剧活化石

在豫剧界提起曹随风的名字,总能听见老戏迷们拍着大腿叫好。这位土生土长的豫东汉子,用五十载光阴把自己活成了行走的豫剧辞典。从黄河岸边的草台班子到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他踩着铿锵的梆子声,把中原大地的烟火气唱进了千万人的心坎里。

一、泥土里长出来的戏曲魂

1968年豫东平原的那个冬夜,曹随风在戏台后的麦秸垛里出生。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红脸演员,襁褓中的婴儿听着《穆桂英挂帅》的唱段学会啼哭。五岁登台跑龙套,十岁能唱整本《朝阳沟》,梆子戏的基因早已刻进他的血脉。

八十年代的商丘戏曲学校,曹随风是出了名的戏痴。凌晨四点的练功房,总能看到他踩着厚底靴练圆场,青砖地上磨出的凹痕至今犹在。老校长王金良回忆:别人练十遍的功,随风非得练三十遍,有次晕倒在把杆旁,手里还攥着《花木兰》的戏本。

1992年的全省青年戏曲大赛,曹随风带着新编现代戏《黄河汉子》亮相。当唱到浪打船头心不晃,祖传的梆子胸中藏时,评委席上的豫剧大师马金凤猛然起身,抹着眼泪连说三个中。这个满身泥土味的后生,从此在豫剧界扎下了根。

二、老戏骨的新活法

在豫剧《焦裕禄》中,曹随风塑造的县委书记让无数观众泪洒剧场。为了贴近角色,他三下兰考住在老乡家,跟着老护林员巡了半个月沙丘。演出时那件打着补丁的中山装,是从焦裕禄纪念馆借来的真文物。

面对年轻观众的流失,曹随风玩起了新媒体。抖音账号曹大喷的戏匣子粉丝过百万,用豫剧唱腔解说世界杯,把《程婴救孤》改编成说唱版。有次直播连麦,他教00后观众用戏腔喊麦,一句锄禾日当午,汗滴脚下土直接冲上热搜。

在郑州戏曲小学的传承基地,孩子们最爱看曹老师变戏法。只见他水袖一抖,转眼变出糖葫芦;髯口轻捋,空中飞出彩色纸鸢。这种戏曲魔术绝活,是他琢磨了二十年的独门教学法。

三、梆子声里的时代回响

2019年中法文化论坛上,曹随风用豫剧演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艾丝美拉达的唱段混搭河南坠子,卡西莫多的念白带着豫东口音。法国汉学家柯孟德惊叹:这是但丁神曲遇见黄河谣!

疫情期间,他带着剧团在抖音连办28场云戏台,最高单场观众破千万。有武汉戏迷留言:听着《花木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方舱医院的夜好像不那么长了。这条留言被曹随风工工整整抄在演出本扉页。

今年清明,曹随风回到商丘老家的古戏楼。斑驳的台柱上还留着他儿时刻的身高线,台下坐着头发花白的发小和染着蓝发的Z世代。当梆子声再次响起,六百年的豫剧化作春风,掠过麦苗青青的黄河故道。

如今的曹随风依然保持着每天喊嗓的习惯。晨曦中的黄河大堤上,那声穿云裂石的辕门外三声炮,惊起成群的白鹭。他说:豫剧就像黄河水,看着浑浊,底下流淌的全是金。这位豫剧守艺人,正用自己的方式,让古老剧种在新时代泛起粼粼波光。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