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银霞:黄梅戏里的百灵鸟

曹银霞:黄梅戏里的百灵鸟

在皖南青砖灰瓦的戏台前,一位青衣女子正吟唱着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婉转的唱腔惊起檐角铜铃叮咚应和。台下七十岁的陈阿婆突然红了眼眶,这声音让她想起四十年前在安庆老戏院初遇曹银霞的那个梅雨季。

1978年的安庆黄梅戏剧院,17岁的曹银霞以《天仙配》中七仙女一角崭露头角。老戏迷们发现,这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把含悲忍泪往前走这句经典唱段处理得尤为精妙——尾音里藏着颤巍巍的哭腔,转身时水袖却甩出决绝的弧度,把仙女的柔情与果敢糅成月光般的清辉。这种刚柔相济的独特唱法,后来成了曹派艺术的标志性符号。

在传承与创新的十字路口,曹银霞展现出惊人的艺术魄力。1985年重排《女驸马》时,她大胆将传统【平词】与皖南民歌融合。第三幕洞房那段脍炙人口的我本闺中一钗裙,她刻意放缓节奏,在深宫冷月伴孤灯处加入气声吟唱,让千年深宫的寂寥化作观众心头挥之不去的薄雾。这种以气驭声的技法,后来被中国戏曲学院收入教学案例。

戏台之外的曹银霞更像个执着的文化守夜人。2003年非典期间剧场停演,她带着录音设备走遍大别山,抢救性录制了23位老艺人的濒失唱段。在海拔800米的云峰村,她为92岁的黄梅调传人李凤英连续录唱七小时,下山时戏服都被晨露浸透。这些珍贵录音如今藏在安庆戏曲博物馆的恒温柜里,静静诉说着一个艺术家的文化担当。

去年深秋,58岁的曹银霞在长江剧场举办从艺四十周年专场。当《牛郎织女》的到底人间欢乐多响起时,台下三代观众不约而同打起拍子。有位年轻观众在社交媒体写道:曹老师的唱腔里住着安徽的山水,每次听到'青山绿水常相随',就想起老家屋后的竹林溪。这或许正是传统戏曲最动人的力量——它不只是舞台艺术,更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