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处育新枝:记戏曲教育家曹秋林

梨园深处育新枝:记戏曲教育家曹秋林

在北京东城一条种满海棠的胡同里,每天清晨总能听见婉转的吊嗓声。年过五旬的曹秋林老师身着素色练功服,带着学生们在四合院改造成的戏苑里晨课。墙头斑驳的青砖上,还留着三十年前她用粉笔画的云手分解图。

一、从科班到讲台

1978年,十二岁的曹秋林考入河北梆子少年班。凌晨四点的练功房记录着这个保定姑娘的成长:冬练三九时,翻跟斗震落的冰碴子会在晨光里折射出彩虹;夏练三伏时,汗水在麻布戏服上晕出深浅不一的云纹。1987年,她带着《宝莲灯》中沉香一角摘得小梅花金奖,却在事业上升期选择进入中国戏曲学院深造。

在戏曲教育系的五年,曹秋林系统整理了地方剧种口传心授的教学法。她发现传统打戏模式中,师傅用鼓板打节奏纠正动作的方法,其实暗合现代教育的肌肉记忆原理。这份研究成果后来成为其代表作《戏曲身段教学法》的立论基础。

二、教戏如绣花

曹老师的教案本总别着支褪色的英雄钢笔。在教授《牡丹亭》游园惊梦选段时,她会让女生们用毛笔在宣纸上临摹杜丽娘的水袖轨迹:看这甩袖的弧度,要像春日柳枝拂过砚台,既不能断了墨韵,又要带着风的味道。男生们学《林冲夜奔》,她要求先读《水浒传》原著,再到箭杆胡同观察深夜环卫工人的劳作身影。

2015届学生王慕云记得,排演《穆桂英挂帅》时,曹老师把大家带到长城烽火台。朔风呼啸中,她突然展开令旗:要听出风声里的金戈铁马,看这山峦就是千军万马!那天的夕阳把城墙染成血色,学生们第一次触摸到戏曲的魂魄。

三、薪火相传处

每周三下午,曹老师会带着研究生去史家胡同小学教娃娃们唱戏。她改良传统戏服,设计出可拆卸的磁吸靠旗;把《三岔口》的摸黑对打编成眼保健操。看着孩子们用稚嫩童声唱苏三离了洪洞县,她眼角笑纹里藏着欣慰。

去年重阳节,曹老师发起的银发剧场正式开锣。二十位社区老人经过半年培训,在长安大戏院献演《四郎探母》。当七旬的退休教师张建国颤巍巍唱出未开言不由人泪流满面时,台下的年轻观众集体起立鼓掌。这一刻,曹秋林在侧幕悄悄抹泪——她终于完成了师父临终嘱托:让戏曲回到人间烟火里。

如今,曹老师依然保持着清晨扫院子的习惯。竹扫帚划过青石板的声音,和着学生们的吊嗓声,在胡同里织成一张流动的网。那些飘落的海棠花瓣,仿佛戏台上纷扬的水袖,年复一年,续写着新的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