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琼:传统戏曲里的百变歌者,这些唱段让人百听不厌
曹琼:传统戏曲里的百变歌者,这些唱段让人百听不厌
在浙江婺剧团的排练厅里,总能听到一段清丽婉转的唱腔穿透窗棂。循声望去,必能看到曹琼对着镜子反复揣摩动作,她右手轻扬的弧度,眉梢颤动的幅度,都在诉说着这位国家一级演员对戏曲艺术的执着。这位从钱塘江畔走出来的戏曲名家,用三十年光阴在舞台上谱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一、古韵新声:传统剧目的现代诠释
曹琼的成名作《白蛇传》中游湖借伞一折,堪称当代婺剧的典范。她扮演的白素贞既有传统青衣的端庄,又融入现代女性的柔美特质。当唱到西湖山水还依旧时,尾音处理摒弃了传统的高亢拖腔,转而采用气若游丝的弱声技巧,将千年蛇妖的惆怅演绎得入木三分。这种创新并非刻意求变,而是源于她对人物心理的深刻理解。
在《穆桂英挂帅》里,曹琼展现了惊人的声腔跨度。从辕门外三声炮的英气勃发,到二十年抛甲胄未临战阵的沧桑感慨,她通过真假声的自然转换,把巾帼英雄的豪情与柔情完美融合。业内专家评价这段演唱既有金属般的穿透力,又带着丝绸般的柔韧。
二、声腔魔术:一人千面的嗓音魔法
曹琼最令人称道的是她对不同剧种的精妙把握。在移植剧目《梁祝》中,她将越剧的缠绵悱恻与婺剧的高亢激越巧妙嫁接。当祝英台哭坟时运用的哭头唱法,既保留了婺剧特有的嘀子腔,又吸收了越剧的润腔技巧,创造出撕心裂肺的艺术效果。这种跨剧种的演唱创新,让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其代表作《双阳公主》中的追狄唱段,充分展现了曹琼的气息控制功力。长达五分钟的流水板一气呵成,在疾风骤雨般的唱词中仍能保持字字清晰。更难得的是,她边唱边做的跪步、甩发等身段表演,将戏曲唱做并重的美学特征发挥到极致。
三、薪火相传:传统艺术的当代新生
曹琼对戏曲教育的贡献同样令人钦佩。她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开设的大师课上,独创了声腔解剖教学法。通过科学解析传统唱法的共鸣位置、气息运用,让年轻学员既能掌握技艺精髓,又懂得根据自身条件进行调整。这种突破门户之见的教学方法,正在培养新一代戏曲人才。
在创新探索方面,曹琼与作曲家合作的多媒体戏曲《梦回婺州》堪称典范。剧中她将婺剧三五七曲牌与电子音乐融合,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時,创造出空灵缥缈的意境。这种大胆尝试不仅赢得年轻观众喜爱,更获得文化部创新工程重点资助。
从钱塘江畔的地方戏台,到国家大剧院的鎏金舞台,曹琼用一个个经典唱段搭建起传统与时代的桥梁。她的唱腔里既有老戏骨的筋骨,又流淌着新世代的血液。当《僧尼会》中小尼姑的娇嗔还在戏迷耳畔萦绕,《血路芳华》中革命者的慷慨高歌已然响起。这就是曹琼,永远在传统戏曲的长河里踏浪而歌的歌者。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