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巷尾的戏痴:曹秋林老师教戏二三事

梨园巷尾的戏痴:曹秋林老师教戏二三事

清晨六点的梨园巷还浸在薄雾里,青石板路上便传来咿咿呀呀的吊嗓声。循着声音拐进第三道月洞门,总能看到曹秋林老师穿着素色对襟衫,领着二十来个孩子在水磨砖院里练早功。这场景持续了整整二十三年,巷口的梧桐树从碗口粗长到两人合抱,他鬓角的白发也渐渐漫过青丝。

一、老戏骨的笨办法

现在年轻人学戏总想找捷径,可这世上哪有不磨刀就能砍柴的好事?曹老师端着掉了漆的搪瓷缸,看着排练厅里压腿的孩子们直摇头。他教戏的法子被戏称三磨教学法:磨嗓子、磨身段、磨心性。

青衣班的小敏至今记得第一堂课的下马威。明明学的是《牡丹亭》里的杜丽娘,曹老师却让她在梅树下一站就是三小时。春香,你可闻见这梅香里的哀愁?他忽然发问,惊得小敏差点崴了脚。后来她才知道,这是要她们先读懂戏里的魂。

二、戏台下的烟火气

曹老师的教案里总夹着些奇怪物件:半片褪色的戏票、泛黄的老照片,甚至还有油渍斑斑的菜单。有次教《锁麟囊》,他突然掏出一把花生:都尝尝,薛湘灵出嫁那天吃的就是这个味儿。学生们嚼着咸香的花生仁,忽然就懂了那句春秋亭外风雨暴里的百味杂陈。

逢年过节,他家总挤满学生。案头摆着师母包的荠菜馄饨,墙上挂着学生送的戏比天大匾额。去年中秋,毕业十年的武生大周特意从剧组赶回,进门就嚷:师父,新排的《长坂坡》总觉着不对味。师徒俩就着月光比划到三更,惊得邻居家的狗叫了半宿。

三、传灯者的执念

戏校要搞现代化教学那阵子,曹老师成了顽固派。他坚持手抄工尺谱,非说打印的谱子没魂儿。可就是这个老顽固,去年自费把二十年的教学录像转成数字格式。得给孩子们留点真东西,他边整理边念叨,屏幕荧光映得老花镜片发蓝。

如今梨园巷要拆迁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曹老师反而更忙了。他带着学生走街串巷录老艺人的唱腔,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濒临失传的冷门戏。有记者问他急什么,他指指巷口的老戏台:你看那梁柱上的雕花,拆了就再难拼出原来的魂儿了。

暮色渐浓时,排练厅又响起《夜奔》的唱词:专心投水浒,回首望天朝......曹老师眯着眼打拍子,皱纹里藏着六十载的戏梦人生。那些被他敲打过手心的孩子终会明白,这巷子里绵延的不仅是晨昏的曲调,更是一盏传了百年的梨园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