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百年非遗技艺:曹氏纸坊里的戏魂传承

【探秘百年非遗技艺:曹氏纸坊里的戏魂传承】

在皖南黟县青石巷深处,一座白墙黛瓦的院落里飘散着若有若无的檀皮清香。曹氏纸坊第五代传人曹永年正将刚抄好的宣纸覆在木雕版上,纸面逐渐显现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眉眼——这不是普通的年画,而是延续了163年的戏曲纸雕技艺。

**古法造纸遇上梨园雅韵**

清咸丰年间,黟县举人曹文埴返乡时,将京城流行的昆曲曲谱刻在特制宣纸上。为让戏文立体可触,他独创透雕浸染法:选用三年陈化檀皮,经七十二道工序制成韧性极佳的云纹纸,在湿润状态下用牛角刀雕刻戏曲人物,待自然风干后以植物颜料多层渲染。这种纸上戏台既能保存剧本,又可作为戏班教学模具。

祖父那辈人做《长生殿》纸雕,得先跟戏班连听三个月全本。曹永年抚摸着光绪年间的《玉簪记》残片说道。纸坊匠人需熟记每折戏的唱念做打,雕刻时连水袖转折角度都要符合角色身份——青衣水纹需七道弯,武生铠甲必现九鳞甲。

**会讲故事的纸**

2017年修复的民国《雷峰塔》纸雕戏本,揭开这项技艺更精妙之处:当转动特制灯架,白素贞的纸雕投影在墙上竟能呈现盗仙草的身段变化。原来匠人在0.3毫米的纸层间暗藏七层透光孔洞,通过光影制造动态错觉。

这种纸影戏曾让梅兰芳惊叹:隔着宣纸都能听见鼓点。1933年梅剧团来皖演出时,特意定制《贵妃醉酒》纸雕戏谱作为行头图谱,现存于中国戏曲博物馆。

**新火试新茶**

如今曹氏纸坊与中戏合作开发戏曲教具,最新作品《牡丹亭》AR纸雕戏本,用手机扫描即可观看3D全息表演。老手艺要活在当下,曹永年之子曹明轩正在开发可互动戏曲纸雕剧本,让年轻人通过折叠纸雕参与剧情发展。

今年清明,纸坊天井里搭起竹棚戏台。灯光亮起时,纸雕投影与真人演员共演《游园惊梦》,薄如蝉翼的杜丽娘纸影在真人演员身侧轻移莲步,虚实相生的奇观引得满堂喝彩。这场跨越三个世纪的对话,正印证着曹家门楣上那副斑驳的对联:纸纳乾坤戏,坊传今古情。

(后记:本文采风过程中,曹师傅现场展示了纸听戏绝活——将完成的《单刀会》纸雕贴近耳畔轻弹,竟能发出类似堂鼓的闷响,原是纸层间气孔形成了特殊共鸣腔。)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