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廷虎:泗州戏里的活包公,唱出中原大地的戏魂

曹廷虎:泗州戏里的活包公,唱出中原大地的戏魂

在豫东平原的乡间庙会上,一位老艺人正在开嗓。他声如洪钟的唱腔穿透喧闹的人群,原本忙着买糖葫芦的孩童忽然驻足,扛着农具的老汉放下锄头,连挎着菜篮的妇人都悄悄抹了眼角。这不是普通的乡野戏班,这位身形魁梧的艺人正是被称作活包公的泗州戏名家——曹廷虎。

一、戏台春秋四十载

1962年寒冬,周口鹿邑县曹庄的土坯房里传来婴儿啼哭。这个生在戏窝子的孩子,从小听着父亲在村口唱梆子戏长大。十五岁那年,曹廷虎跪在县剧团门前三天三夜,硬是让团长破例收了这个超龄学徒。每天鸡鸣即起,他对着结冰的水缸练嗓,把老团长教的《铡美案》唱段刻进骨髓。

1985年商丘戏曲汇演,曹廷虎一折《包公赔情》技惊四座。他独创的虎啸腔将包拯的刚正与柔情拿捏得恰到好处,唱到陈州放粮时,观众仿佛看见黑脸包公活现人间。这场演出不仅让他捧回金鼎奖,更让濒临失传的泗州戏重现生机。

二、一嗓唱尽人间事

泗州戏的独特魅力,在于它能用最朴实的乡音道尽人间百态。曹廷虎深谙此道,他将豫东方言中的古音古韵融入唱腔,把《打金枝》里唐代公主的骄纵,化作豫东媳妇的泼辣;让《杨八姐游春》中的忠烈故事,带着黄河故道的泥土气息。

在《包公审石头》这出拿手戏里,曹廷虎独创三跺脚绝活。当包拯怒斥贪官时,他跺脚震得台板簌簌落灰,配合丹田发出的雷鸣之音,活脱脱再现了日断阳夜断阴的青天形象。台下老人常说:听曹黑脸(包公)断案,比看电视剧还过瘾!

三、守艺人传薪火

面对戏曲式微的困境,曹廷虎的选择令人意外。他拒绝商业演出邀请,带着戏班扎根乡间。农忙时帮乡亲收麦子,农闲时在晒谷场搭台唱戏。更让人敬佩的是,他自掏腰包培养年轻演员,把祖传的包公脸谱绘制秘方无偿传授。

2019年大年初三,七旬高龄的曹廷虎在零下十度的露天戏台连唱三场。当唱到《包公辞朝》中臣本布衣耕读忙时,漫天飞雪落在他黑白相间的髯口上,台下数百观众无人退场。这场演出视频在抖音获得百万点赞,年轻网友惊叹:原来传统戏曲这么带劲!

如今在豫东乡间,仍能听见曹廷虎如黄钟大吕般的唱腔。这位老艺人用四十年坚守证明:真正的艺术从不会消亡,它如同黄河岸边的老槐树,把根深深扎进泥土,在岁月风霜中愈发苍劲。当新一代演员接过他手中的惊堂木,泗州戏的薪火,正在中原大地上燃起新的光芒。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