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艺人曹伟:他用三十年光阴在田埂上唱活花鼓戏
草根艺人曹伟:他用三十年光阴在田埂上唱活花鼓戏
在湖南湘潭的田间地头,每当农闲时节,总能看到一个黝黑精瘦的中年汉子,背着褪了色的花鼓,踩着湿润的田埂边走边唱。他就是被乡亲们亲切称为泥腿子艺术家的曹伟。这位从没进过专业院校的庄稼汉,用三十年时光在乡间地头唱活了濒临失传的花鼓戏。
一、泥土里长出的艺术
湖南花鼓戏不同于程式化的京剧昆曲,它是从田间劳作的号子中自然生长出的民间艺术。老艺人们常说:花鼓戏的根扎在稻田里,魂飘在炊烟中。这种发源于清朝中期的民间小调,最初是农民在插秧间隙的即兴对唱,后来逐渐发展出简单的故事情节。
曹伟的祖父就是当地有名的田埂艺人,他记得小时候跟着祖父在晒谷场学艺,月光下用竹篾编成的简易花鼓,敲击时能发出独特的闷响。这种用猪皮蒙面、竹筒做腔的土制乐器,与专业剧团的定音花鼓截然不同,却透着泥土的芬芳。
二、一个人的剧团
九十年代戏曲市场萎缩时,县剧团被迫解散。曹伟没有像其他演员那样转行,反而买下剧团处理的老戏服,在自家堂屋办起曹家班。农忙时下地干活,农闲时就带着几个老伙计走村串巷演出。
他的绝活《打铜锣》最受乡亲欢迎。没有专业舞台,他就把晒谷场当戏台,用竹竿挑起红布当幕布。演到林十娘偷放鸭子糟蹋稻田时,台下观众总会笑骂:这不就是村东头的刘婶嘛!这种扎根生活的表演,让程式化的戏曲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三、古调新声传薪火
面对年轻观众的流失,曹伟尝试创新。他把智能手机直播引入田间演出,用方言改编流行歌曲。更在村里小学开设兴趣班,教孩子们用矿泉水瓶制作简易花鼓。去年中秋,他带着二十个娃娃兵在祠堂演出,稚嫩的童声与苍劲的老腔共鸣,让不少老人湿了眼眶。
如今58岁的曹伟依然保持着清晨吊嗓的习惯。他说:花鼓戏就像田里的稻子,看着要枯了,下场雨又能返青。这位泥腿子艺术家用最朴素的坚持证明:真正的民间艺术永远不会消亡,它总能在时代变迁中找到新的生长方式。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