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曹魏古城里的戏窝子,老许昌人指路:顺着梆子声找

藏在曹魏古城里的戏窝子,老许昌人指路:顺着梆子声找

老板,您这《灞陵桥》的戏本子能上手翻翻吗?

在曹魏古城南大街拐角处,青砖灰瓦的梨园阁里飘来梆子声。正在擦拭青瓷茶盏的张掌柜抬起头,笑纹里都带着戏韵:中!小心别蹭了墨就行,这可是光绪年间的手抄本。

**寻店诀窍:听声辨位**

初到古城的游客常被三国主题店铺迷了眼。要找戏曲店,得学老戏迷的窍门——清晨九点开市,南门里第三根拴马石往东二十步,准能听见二胡试弦的声响。店主赵师傅每天雷打不动在门口拉段豫剧《花木兰》,弦子一响,街坊四邻都知道戏窝子开门了。

**镇店三宝藏乾坤**

推开雕花木门,扑面而来的是沉香味混着宣纸气息。左手边玻璃柜里,1978年许昌豫剧团《七品芝麻官》的戏票整齐码放,泛黄的票根上还能看见凭票供应茶水的字样。正堂八仙桌上,三国脸谱泥塑最抢眼——红脸的关羽怒目圆睁,白脸的曹操却透着股狡黠劲儿。最绝的是二楼暗阁里的清代蟒袍,金线绣的团龙在烛光下会随角度变换神态。

**票友聚集地暗藏玄机**

每月初五傍晚,店铺后院的石榴树下总坐满人。穿对襟衫的老先生抿着毛尖茶,看年轻票友比划《捉放曹》的身段。墙角青石板上刻着工尺谱,据说是民国时永庆班的练功场。要是赶上农历三月三,掌柜的会搬出压箱底的虎头靴,领着戏迷们来段踩街,从春秋楼一直唱到丞相府。

当暮色爬上古城墙头,戏店屋檐下的铜铃随风轻响。柜台后那方以戏会友的匾额,在夕阳里泛着温润的光。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