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一响戏韵长——走近戏曲演奏家曹卫东
唢呐一响戏韵长——走近戏曲演奏家曹卫东
在皖北的乡间戏台上,一位身着灰布长衫的乐师总会坐在台侧。当他的唢呐声穿透薄雾,台下磕着瓜子的老人会突然挺直腰板,打瞌睡的孩子也睁大了眼睛——这是曹卫东的唢呐在说话。这位扎根乡土四十余载的民间艺人,用一管竹哨续写着戏曲音乐的千年传奇。
一、乡音铸就的童子功
1978年的阜阳乡下,十岁的曹卫东趴在草垛上偷看草台班子的演出。月光下,老乐师手中的唢呐时而呜咽如泣,时而高亢如歌,这声音像根无形的丝线,把少年的魂魄拴在了戏曲行当里。他背着父母用卖知了壳的钱买来第一支竹哨,每天鸡鸣时分就蹲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练气。寒冬腊月,唢呐铜碗上结着冰碴,吹奏时嘴唇粘在哨片上撕出血痕,他却说这是唢呐在认主。
三年苦功让曹卫东成了远近闻名的金哨子。十四岁那年,他带着半布袋干粮徒步八十里,跟着豫剧班子走南闯北。班主见他年纪小,只让他在武场打梆子。每逢夜深人静,这个倔强的少年就着月光偷练《百鸟朝凤》,把梆子敲成了自己的节拍器。
二、戏台背后的第二声嗓
在传统戏曲中,唢呐不只是伴奏乐器,更是角色的第二声嗓。曹卫东深谙此道,他总结出三气共鸣法:演《抬花轿》时用丹田气托起欢快的颤音,奏《窦娥冤》时使胸腔气带出呜咽的哭腔,到《穆桂英挂帅》则需颅腔共鸣迸发金戈铁马之势。某次演出《朝阳沟》,他即兴加入的山雀啁啾让观众误以为真鸟入戏,这段人哨合一的绝活从此成为经典。
与京剧琴师张顺翔的合作堪称梨园佳话。在《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一折中,曹卫东的唢呐与京胡形成奇妙的对话:前者模仿林海松涛,后者勾勒侠客身影。当两种音色在最高音处碰撞时,剧场穹顶的积尘都被声浪震得簌簌下落。
三、唢呐里的文化密码
2016年非遗普查时,工作人员在曹卫东的工尺谱手抄本里发现了濒临失传的《十样景》。这套源自元杂剧的曲牌连奏,要求演奏者在七分十二秒内完成十种情绪转换。为复原这段古曲,曹卫东走访了二十多位老艺人,最终在黄河故道的渔鼓道人那里觅得真传。如今这段活化石般的旋律,已成为戏曲院校的必修课。
面对电子合成器的冲击,曹卫东却坚持老调新弹。他把黄梅戏《天仙配》的过场音乐改编成唢呐协奏曲,在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演出时,西方观众为东方古老的循环换气法起立鼓掌。有乐评人感叹:这管竹哨里吹出的不仅是音符,更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
戏台上的曹卫东依然保持着那份赤子般的专注。当他的唢呐声再次响起,我们仿佛看见千年戏曲长河在竹管中奔涌。那些跳跃的音符,是民间艺人用生命焐热的文明火种,在钢筋水泥的都市里,在数字洪流的冲击下,倔强地闪烁着温暖的光。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