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声里听传奇:曹卫东与地方戏曲的百年对话

唢呐声里听传奇:曹卫东与地方戏曲的百年对话

在皖北平原的某个村落戏台上,一位老者手持铜杆唢呐,随着鼓点骤然发力,高亢的乐声划破暮色。台下观众席间,几位白发老人突然挺直腰板,浑浊的双眼迸发出异样的光彩——这声唢呐,让他们想起了五十年前那个在十里八乡红透半边天的曹家班。这位执唢呐的老者,正是曹卫东,一个用气息丈量戏曲生命的人。

一、百年传承里的基因密码

曹家班的唢呐谱系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在阜阳梆子戏的黄金时代,曹家先祖独创气走三腔技法:用丹田之气控制音色变化,使唢呐既能模拟旦角婉转莺啼,又能展现花脸浑厚唱腔。这种技法将原本作为伴奏乐器的唢呐推至台前,开创了唢呐说戏的独特表演形式。

曹卫东的童子功始于六岁寒冬。每天鸡鸣时分,父亲便带他到村口老槐树下练气。零下十度的冷空气裹着铜唢呐,嘴唇稍不留神就会粘在哨片上。正是这般严苛训练,让他掌握了气不断声的绝活——连续吹奏半小时不换气,音色始终饱满圆润。

在《穆桂英挂帅》的经典段落中,曹卫东的唢呐要同时表现战鼓雷鸣、马嘶人喊、金戈相击三种声效。只见他腮帮微鼓,手指翻飞,一段音流竟分作三重声部,将战场杀伐之气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一器多声的绝技,正是曹派艺术的精髓所在。

二、古调新声中的现代突围

面对传统戏曲观众流失的困境,曹卫东的选择出人意料。2015年,他将阜阳梆子与电子音乐结合,在《夜奔》选段中加入合成器音效。当唢呐的苍凉遇上电流的躁动,竟碰撞出穿越时空的震撼力。这场实验性演出在网络平台获得百万点击,让90后观众惊呼:原来唢呐可以这么酷!

在高校讲座现场,曹卫东常让学生们触摸他珍藏的百年老唢呐。铜管上深浅不一的指痕,木哨口经年累月的气孔,都是岁月留下的密码。乐器不是古董,是活着的生命。他这样解释创新理念,就像老树发新芽,传统艺术必须长出适应新时代的根系。

曹家班如今有了00后学员。这些年轻人将街舞元素融入传统身段,用抖音直播唢呐教学。曹卫东对此报以宽容:我教他们气韵,他们教我节奏,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三、泥土深处的声音记忆

在曹卫东看来,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生长在土地里的活态文化。他带领剧团坚持三进原则:进村庄、进祠堂、进集市。2019年麦收时节,他们在打谷场上连演七天大戏,台下坐着收工归来的农人,空气里飘着新麦的香气,这才是戏曲最本真的模样。

面对非遗传承人的头衔,曹卫东更愿自称守艺人。他耗时十年整理的《皖北民间曲牌集注》,不仅收录了上千段传统曲目,还详细标注了每段音乐对应的农事节气、民俗活动。这部百万字的手稿,被专家誉为流动的地方音乐志。

当城市剧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时,曹卫东总会想起那个星光璀璨的乡村戏台。他知道,真正的知音不在云端,而在那些随着唢呐声轻轻叩击膝盖的父老乡亲中间。这种血脉相连的共鸣,才是戏曲艺术千年不衰的生命密码。

月光下的戏台渐渐沉寂,曹卫东摩挲着温热的唢呐铜管,仿佛触摸着百年时光的纹路。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他依然相信,总有些声音能穿透屏幕,直抵人心。那支传承了五代的唢呐,仍在等待下一个黎明,等待与新时代的又一次和鸣。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