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深藏鲁西南的戏曲明珠,为何被称为戏窝子?
曹县:深藏鲁西南的戏曲明珠,为何被称为戏窝子?
在鲁西南的黄河故道旁,曹县这片浸润着千年文脉的土地上,至今仍传唱着这样的民谣:曹县人有三宝,面人、戏班、柳编巧。当夜幕降临,村头老戏台亮起汽灯,铿锵的梆子声穿透夜空,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便循着戏音而来。这个户籍人口不足百万的县城,却活跃着上百个民间剧团,村村都有戏把式,户户能哼梆子腔。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密码,让这片土地成为中原戏曲的活态博物馆?
一、九河绕城处弦歌六百年
曹县地处古济水、菏水交汇处,元代京杭大运河改道后,这里成为连接南北的水陆码头。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移民带来晋南梆子,与当地流行的弦索腔交融,催生出独具特色的曹州梆子。清乾隆年间,曹县籍进士徐绩在《曹南文献录》中记载:市井弦歌不绝,田畴俚曲相闻,足见戏曲之盛。
在曹县砖庙镇李庙村,一座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的古戏楼至今保存完好。斑驳的砖墙上,清代戏班题写的咸丰六年春月,永盛班在此乐也字迹清晰可辨。村中老人李广文说,鼎盛时期村里同时有五个戏班,农闲时连演三个月不歇台。
这种戏曲基因在曹县血脉中代代相传。据县志记载,民国时期全县登记在册的戏班达87个,名角辈出。1953年,曹县梆子剧团进京汇演,《老羊山》一折震动梨园,梅兰芳亲赠声震九霄锦旗。
二、七十二调藏古韵一台大戏半部史
行走在曹县乡间,会发现这里的戏曲生态宛如活化石。在孙老家镇,耄耋之年的老艺人还能完整演唱元代北曲遗响大弦子戏;庄寨镇的柳子戏班社,至今保留着明代海盐腔的婉转水磨调;普连集镇的两夹弦剧团,仍在使用宋代奚琴伴奏。
最具代表性的曹县梆子,其音乐体系堪称戏曲活字典。老艺人王秀真曾统计,单是《反徐州》一剧就包含【慢板】【二八】【流水】【飞板】等36种板式,融汇了元杂剧、昆曲、弋阳腔的精华。2011年,曹县梆子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倪集街道周楼村,省级非遗传承人周广礼的家中珍藏着38本清代戏文手抄本。泛黄的宣纸上,用工尺谱记录的唱腔与现今舞台演出高度吻合,印证着曹县戏曲传承的完整性。
三、古调新声唱未央
当现代娱乐冲击传统戏曲,曹县人却走出独特的传承之路。在梁堤头镇,农民自发组建的戏曲合作社将土地流转与剧团经营结合,演员白天务农晚上唱戏,年均演出超200场。这种不离土不离乡的模式,被文化部誉为戏曲活态传承的曹县样本。
曹县职业中专开设的戏曲专业,采用现代科班制培养新人。14岁的学员李小娟每天5点起床练功,她说:俺爷爷是琴师,俺爹唱花脸,我不能让梆子腔断在手里。近年来,这个县级中专已向省级院团输送了37名专业演员。
更令人惊叹的是曹县戏曲的创新能力。青岗集镇的戏曲+电商直播团队,让传统折子戏走进千万网友手机屏;阎店楼镇的年轻创排团队,将乡村振兴故事编成现代梆子戏《金土地》,巡演场场爆满。
夜幕下的曹县人民剧场,台上水袖翻飞,台下喝彩如潮。92岁的老戏迷张继尧说:听了一辈子戏,最舒坦的还是咱曹县梆子那口'夯腔'。这片土地上的戏曲血脉,正如黄河故道的春水,在古老河床里奔涌着新的浪花。当城市剧院的聚光灯追逐着新潮戏剧时,曹县的民间戏台上,依然回响着中华戏曲最本真的韵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