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戏台深处藏着多少人间悲欢

曹县:戏台深处藏着多少人间悲欢

在鲁西南平原上,当晨曦掠过曹县斑驳的古城墙,总能听见戏班里咿咿呀呀的吊嗓声。这个被黄河故道环抱的千年古县,每座青砖灰瓦的院落里都藏着几段戏文,每处古戏台的砖缝中都渗着几代人的悲欢离合。

一、古戏台承载的千年回响

曹县现存最古老的戏台要数魏湾镇的大王庙戏楼,这座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的双层古建筑,飞檐斗拱间依然可见当年彩绘的牡丹祥云。每逢庙会,戏楼前总会挤满十里八乡的乡亲,他们踩着先辈的脚印,在同样的位置听同样的梆子腔。老辈人说,清光绪年间梆子名角一声雷在此献艺,唱到《穆桂英挂帅》时震得屋檐积雪簌簌而落。

在曹县,戏台从来不只是表演场所。安蔡楼镇的关帝庙戏台前,至今保留着民国年间刻着对戏规则的青石碑,记录着两个戏班斗戏的规矩。当年商帮会馆的戏台更是见证过无数商海沉浮,晋商票号的掌柜们常在《赵氏孤儿》的戏文里抹泪,又在《打金枝》的诙谐中开怀。

二、戏班春秋里的痴人往事

山东梆子省级非遗传承人李守存还记得,五十年前跟着师父活周瑜李春亭学艺时,寒冬腊月在麦场练功的情景。三九天的凌晨,师徒二人裹着棉袍,踩着结霜的麦秸,一个云手要练上百遍,直到指尖的热气融化了睫毛上的白霜。现在他带的徒弟,已能在抖音直播中把传统唱腔和流行音乐巧妙融合。

柳子戏老艺人周凤兰的嫁妆箱里,至今珍藏着一件缀满补丁的水衣。这件陪她走过六十载舞台生涯的行头,领口处还留着1982年在河南兰考演出时,观众扔上台的喜糖渍。那年月,戏班走村串乡,常在后台用煤油炉煮面条充饥,却总把最鲜亮的行头留给舞台。

三、戏文里流淌的黄河血脉

曹县戏曲最动人的,是那些扎根乡土的原创剧目。《老羊山》里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唱段,实则暗合曹县先民治理黄河的壮举;《黄牛分家》的家长里短中,藏着鲁西南独特的财产继承习俗。就连孩童玩耍时唱的拉大锯,扯大锯,都暗合柳子戏特有的切分节奏。

在梁堤头镇的民俗博物馆里,陈列着民国戏单上点戏的价码:点整本戏需三块大洋,折子戏一块二。泛黄的账本记录着某年腊月廿三,东街张家为老母祝寿点了全本《打金枝》,西关李家娶媳妇包了三天《西厢记》。这些褪色的墨迹,勾勒出市井百姓的精神图谱。

当暮色笼罩曹县古城,华灯初上的新世纪剧院里,年轻演员们正用全息技术重现《樊梨花征西》的千军万马。而在乡间文化广场,白发老者仍执着地守着露天戏台,他们浑浊的眼中映着摇曳的汽灯,仿佛又见当年那个在台口偷师学艺的青衫少年。这或许就是戏曲之乡最动人的模样:古老的血脉在新生的肌体中跳动,戏文里的忠孝节义,化作市井街巷的人间烟火。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