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老戏台:听一曲鲁西南的百年沧桑

曹县老戏台:听一曲鲁西南的百年沧桑

在曹县老城区的青石板街上,总能听到飘着槐花香气的唱腔。老辈人说,这里的戏台子比城砖还要老,当第一缕晨光爬上城隍庙的飞檐时,戏班子就咿咿呀呀吊起了嗓子。鲁西南平原的泥土里,藏着比县志更鲜活的文化密码。

一、草台班子的前世今生

光绪年间的曹州府志记载,每逢麦收时节,各村戏班便推着榆木轱辘的戏车走乡串户。车辙碾过的地方,总有成群的孩童追着车尾的铜铃跑。老艺人张广福回忆,他爷爷那辈人搭戏台不用钉子,全凭榫卯咬合的功夫,三更搭台五更开锣,待日头西斜,拆了戏台还能赶上十里外的晚场。

曹县戏班的行头箱里总压着半截红绸,那是破台时驱邪用的法器。早年间的草台戏要唱三天三夜,旦角的水袖甩得能扫落房梁的积灰,武生的跟斗翻过八仙桌不碰倒一盏油灯。戏班子里传着句老话:宁舍三顿饭,不舍梆子腔,说的就是山东梆子在百姓心里的分量。

二、弦索声里的烟火人间

两夹弦的胡琴师傅指肚上结着厚茧,两根钢弦能拉出黄河水的呜咽。柳子戏的旦角踩着三寸金莲鞋,碎步轻移好似水面上飘着的红菱。最绝的是大平调的夯腔,老生一声吼震得戏台梁上的灰簌簌往下落,那声音能传过三个村头。

在魏湾镇的庙会上,八十岁的李凤英还能唱全本《老羊山》。她年轻时扮穆桂英挂帅,银枪上的红缨甩出个满堂彩。如今戏台下的条凳换成了塑料椅,但老戏迷们依然会在杨宗保探谷那折戏时,把兜里的花生壳捏得咯吱响。

三、古调新声的当代回响

曹县戏曲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躺着民国初年的手抄戏本。泛黄的毛边纸上,工尺谱像一群跳动的蝌蚪。年轻馆长王立成正在把这些谱子转成数字档案,不能让老艺人的绝活跟着棺材入土。抖音直播间里,00后演员张小雨穿着戏服唱流行曲,评论区刷过一片求教学的弹幕。

青堌集镇的文化广场上,每逢周末就有戏曲快闪。拉弦子的后生戴着无线耳麦,花旦的水袖扫过围观者的手机镜头。老人们说这不像唱戏,可当熟悉的梆子腔透过蓝牙音箱传出时,他们的手指还是在膝盖上悄悄打起了拍子。

夜幕降临,城隍庙戏台的灯笼又亮起来。台前坐着摇蒲扇的老人,后排站着刷手机的少年。当锣鼓点与电子乐意外合拍时,六百年的老戏腔正在砖缝里萌发新芽。曹县的戏台从不会冷场,就像黄河故道上的芦苇,一茬枯了一茬又青。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