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鲁西南戏窝子里的四大腔调

曹县:鲁西南戏窝子里的四大腔调

在鲁西南平原腹地,曹县不仅是千年商都,更是一方戏曲沃土。黄河故道沉积的泥沙滋养了这片土地,也孕育出独特的戏曲生态。当暮色四合,村头古槐下的戏台灯火通明,老艺人们用百年传承的声腔,讲述着这片土地的悲欢离合。

一、弦索雅韵柳子腔

柳子戏在曹县扎根已逾五百年,这个比京剧还要古老的剧种,至今仍在乡村戏台上绽放异彩。艺人们手持三弦、竹笛、笙箫,奏响明清俗曲的遗韵。《孙安动本》中长达四十分钟的驻云飞套曲,十八个曲牌如行云流水般变换,将忠臣孙安的慷慨悲歌演绎得荡气回肠。老戏迷们常说:三天不听柳子戏,吃饭睡觉没滋味,足见这份雅俗共赏的魅力。

二、黄河涛声梆子调

山东梆子在曹县被称为大戏,其声腔如黄河奔涌般高亢激越。清末民初,曹县梆子班社常与豫剧名家交流切磋,形成了独特的曹州梆。红脸王段广才的《反徐州》、黑脸张朝云的《铡美案》,至今仍是庙会戏单上的保留剧目。每逢节庆,十里八乡的百姓总要凑钱请戏班,在震天的梆子声中,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三、纺车吱呀两夹弦

两夹弦的诞生与曹县妇女的纺车息息相关。清道光年间,民间艺人将纺棉时哼唱的小调发展为戏曲,四胡与柳叶琴的合鸣中流淌着生活气息。1950年代,王玉华在曹县组建首个专业剧团,将《三拉房》《梁祝》等剧目唱响中原大地。这种以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见长的剧种,把家长里短演绎得妙趣横生,被百姓亲切称为半碗蜜。

四、融会贯通四平调

四平调堪称戏曲混血儿,上世纪三十年代诞生于曹县苏集镇。它融合花鼓、评剧、坠子等元素,创造出四句一平的独特唱法。老艺人杜学诗带领戏班走街串巷,《陈三两爬堂》《小包公》等新编剧目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充满时代新意。这种创新精神,让四平调在戏曲改革浪潮中始终葆有生机。

如今在曹县文化馆的传习所里,少年们正跟着老艺人喊嗓子,非遗传承人王秀兰每周三雷打不动地教授柳子戏身段。当年轻的面庞描上油彩,古老的戏台便有了新的守望者。这些扎根乡土的声腔,如同黄河故道上的老槐树,岁岁年年发新枝,在时代风雨中续写着属于曹县的戏曲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